民国蒋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蒋中正先生蒋介卿,浙江奉化人,任过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英德县县长、后又担任过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等。
蒋百里,浙江海宁人,国民党陆军上将.蒋鼎文,逝江诸暨县石山人,授国民党陆军上将,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
陕西省主席。
蒋先云,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名湘耘,别名巫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学生运动杰出领袖、“黄埔三杰”之首、北伐战争烈士。
蒋翊武,澧县城关镇人。
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经国,字建丰,浙江奉化人 :历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国防部总(zheng zhi)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经国先生蒋尊簋,诸暨紫东浒山人,广东任混成协协统,任广东省都督府军事部长,为浙江都督,兼民政长,任为参谋次长。
后历任军政部次长,代理参谋长兼滇、黔、赣联军第一路司令。
蒋作宾,湖北应城人。
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陆军部次长蒋梦麟,浙江余姚人,北京大学校长。
蒋正文,字松寒,淄博工矿特区武工大队大队长,博山县警察所建设科长,博山武术宗师蒋正武,字松鹤,子蒋衍桂博山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女蒋衍芬丈夫是外交部原副部长宫达菲蒋衍升,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山东省秘书长。
蒋光鼐、广东东莞人。
曾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
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绥靖主任。
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
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建国后曾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
蒋纬国,浙江奉化人,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任装甲兵司令蒋华秀,蒋介卿的女儿嫁与白崇禧的外甥韦永成为妻,韦永成在抗战时。
曾任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蒋仲苓,浙江省义乌县人,任陆军总司令并晋升二级上将,任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兼任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任总统府参军长,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任国防部长,,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副主席,聘为总统府资政。
,蒋碧薇,江苏宜兴县,复旦大学法语教授,悲鸿夫人,后嫁张道藩,贵州人,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最后做到“立法院院长”。
蒋南翔,江苏宜兴人,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52~1966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1966年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
蒋修仁,陆军少将,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二十六师四十四旅旅长。
蒋在珍,中将师长,贵州桐梓人,任新八师师长,第二十五军第三师师长.蒋孝先,陆军中将。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组组长、南京政府驻北平宪兵第三团团长。
在《何梅协定》签署后,蒋孝先从北平撤回南京,担任蒋中正的侍从室组长。
蒋锄欧 ,东安山口铺人。
,任国民党四十四军二师师长,晋升为四十四军中将副军长,任过全国铁路甲车司令、铁道部警备总局局长、交通警备司令,,任一,六两区铁路军运指挥官,后调衡阳运输司令,蒋伏生,祁阳挂榜山人。
升为国民党师长,任李玉堂部集团军副总司令、长沙警备司令
1、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用四句话就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
起心之后就有了识别的善恶之分。
王阳明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无善无恶”→“起心”来展开的。
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学理论也是用儒学来表述的,当然了,也只有这样当时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的理解。
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展现出来的禅学。
还有“致良知”其实就是佛学中讲到的菩提(菩提:智慧、境界.)。
王阳明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两军交战、平定叛军、抚恤军民,这都是无人能及的。
思想主张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
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
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
故明“本心”则明“天理”。
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
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
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
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
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
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
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
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
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的良知体验美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体验。
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头,发现先人衣决飘飘,面对蝇营狗苟生活着的人们,早已微笑的将我们宿命的留在艰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种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
也只有在这假日,我才能去触摸内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显然对我而言,比朱熹的要亲和受用的多了。
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
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
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
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bìng)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
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史称龙场悟道。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
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
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
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
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
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
《传习录》是由王门弟子徐爱和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弟子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7封书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笔,是王守仁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
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3.“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10.“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 由于明末的朱舜水远渡日本,把阳明学传到了日本,现在日本的水户市,还存有朱舜水的雕像。
阳明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所以现在的日本,传统保留得比中国好很多。
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
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
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
并据此改名为“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
陶行知从心学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所收门徒冀元亨,王阳明入室弟子。
王龙溪,王阳明入室弟子。
钱德洪,王阳明入室弟子。
徐爱,王阳明入室弟子。
王艮:号:心斋,王阳明入室弟子,创立了阳明学分支——泰州学派。
黄宗羲:为追随者,梨洲学派。
刘宗周:为追随者,蕺山学派创始者。
聂豹:王守仁编外弟子,心学忠实拥护者,后传授徐阶心学。
王栋:出自泰州学派。
朱恕:出自泰州学派。
颜钧:出自泰州学派。
王襞:出自泰州学派。
罗汝芳:出自泰州学派。
何心隐:出自泰州学派。
李贽:出自泰州学派。
焦竑:出自泰州学派。
周汝登:出自泰州学派。
贺麟:创立新心学。
徐阶:王门忠实拥护者。
蒋庆:当代儒生,创立阳明精舍,治阳明学及春秋公羊经学。
蒋中正:中华民国军事强人暨第一至第五任总统,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会庵:高僧。
中江藤树:近江圣人。
佐久间象山:兵家、思想家。
西乡隆盛:倒幕魁首 吉田松阴 高杉晋作 河井継之助 东乡平八郎 岩崎弥太郎:三菱财阀创立者。
伊藤忠兵卫涩泽栄一:日本第一国立银行创立者。
藤田伝三郎 渡辺祐策 広瀬武夫:日本军神。
三岛由纪夫:作家。
安冈正笃:思想家。
河井継之助 熊沢蕃山 船越清蔵 赖山阳 山田方谷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zheng zhi)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zheng zhi)、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主要说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主要思想是什么
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文 他再理学基础上创造了心学 产生深远影响。
武 成功平定了包括宁王等当时发生的叛乱 射箭超准
打仗也以阴险著称。
心学。
主张“致良知”
民俗风情指的是当地的一些习俗等特色。
宁波的民风民俗:奉化溪口旅游区奉化溪口是全国AAAAA级旅游区。
以蒋中正(蒋介石)原籍为背景,以雪窦山和雪窦寺最为著名,还有蒋中正原住址及镇上古香古色的文化,包含了武岭门、武岭学校、文昌阁(奎阁凌霄)、小洋房、蒋氏故居 (丰镐房)、玉泰盐铺、摩诃殿、蒋母墓道、御书亭、锦镜池、千丈岩瀑布、妙高台、千丈岩、雪窦寺、将军楠、中旅社原址、三隐潭、徐凫岩、亭下湖。
人文古迹除去闻名两岸三地的蒋介石,宁波也拥有众多文化古迹。
位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掘于1973年,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其中发现的稻米残物和上百件骨耜将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到7000年前,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
保国寺位于灵山山腹中,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以其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闻名。
现存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整个大殿的全部结构皆用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还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 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除建筑风格独特外,还有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灰尘不上梁之奇。
天一阁藏书楼名出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一说,寓意以水制火,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乾隆三十七年,下诏修撰《四库全书》。
由于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献藏书众多,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款式,兴造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自此名闻全国。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战乱,楼中藏书逐渐散佚。
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众多本地藏书家的响应下,天一阁的珍本、善本数量得到了恢复,目前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此外,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镇海口海防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梁弄抗日根据地、慈城、前童古镇、梁祝文化公园等也是宁波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自然风光宁波的自然风光也别具特色。
西靠四明山,东临东海,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宁波独特的自然风光。
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
晓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
这首诗就是史浩写的游东钱湖。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内陆天然淡水湖。
群山环抱,秀峰峥嵘,千姿百态;四周有七十二条溪汇流于湖 ,纵横贯注,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
拥有陶公钓矶、余相书楼、霞屿锁岚、二灵夕照、芦汀宿雁、白石仙枰、百步耸翠、上林晓钟、双虹落彩等“钱湖十景”。
月湖,位于宁波西南,开凿于唐贞观年间,是宁波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该湖呈狭长形,面积约0.2平 宁波博物馆方公里。
宋元年间建成月湖十洲。
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上十洲胜景。
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大史学家万斯同,这些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现为宁波市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杭州湾湿地是中国八大咸水湿地之一,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附近,地理位置显要。
湿地既包括广阔的滩涂,也包括大片的芦苇荡与荒草地,以良好的环境、丰富的食物,每年吸引了大量候鸟的光临,成为鸟类迁徙必经的中转站;同时,还有不少珍稀鸟类来这里繁殖、越冬。
此外,松兰山、九峰山、九龙湖、五龙潭、南溪温泉、野鹤湫旅游风景区、浙东大峡谷等也是宁波有名的生态旅游景点。
随着宁波经济的崛起,诸如天一广场、老外滩、城隍庙步行街、开明服饰特色街、凤凰山主题乐园等现代商业旅游项目和宁波博物馆、宁波城市展览馆、宁波美术馆、宁波服装博物馆等现代文化旅游项目也日益受到欢迎。
编辑本段文化与风俗宁波地处浙东,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宁波不但拥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时兼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戏剧形式。
东面东海,丰富的渔业资源造就了宁波菜别样的风味。
此外,宁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别有特色。
哲学和文化流派四明学派:也称“四明陆学”。
南宋淳熙年间,有“淳熙四先生”之称的明州学者杨简、袁燮、沈焕等人以研究、师承陆九渊的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来源的心理合一的心学为主,兼综朱子理学诸学学说而形成的学派。
姚江学派:亦称阳明学派。
其创始人为明代哲学家、余姚人王守仁(别号阳明),因余姚有姚江流经,故名。
王守仁继承和发扬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史称“王学”。
其主要继承人有徐爱、钱德洪、沈国模、史孝咸等。
浙东学派:也称浙江史学派,其创始人为明清之际启蒙主义思想家、余姚人黄宗羲。
黄宗羲在(zheng zhi)上公开揭露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指斥其为“使天下不得安宁”的罪恶之源,主张民权。
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学术提倡“经世致用”。
除哲学、史学外,对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其代表人物有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
地方戏曲曲艺甬剧: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称“串客”。
系由田头山歌、马灯调、唱新闻等滩簧类民间戏、曲调演变而来。
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一带。
最初的演唱者为乡村的农民、工匠等手工业者,在庙会祭神、喜庆堂会时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为新闻和民间生活故事,无表演动作,无乐器伴奏。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受“苏滩”影响,开始有简单的表演和胡琴伴奏。
道光十年(1830)后,出现营业性演出的“串客班”。
光绪十六年(1890)数名艺人到宁波演出走红,串客改称为宁波滩簧。
曾一度改称为四明文戏、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为甬剧。
甬剧擅演清装戏、近代戏、现代戏,表演细腻,语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内容适应市民的思想情趣,乡土气息浓郁。
姚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
由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闲季组班演出,有“灯班”、“灯戏”、“串客”、“花鼓”、“鹦哥班”等称呼。
光绪年间(1875~1908),部分艺人赴沪演出,受苏南等地剧种的影响,定名为“余姚滩簧”,其主要特点是表演朴实、粗犷、自然,动作来自生活,节奏轻快有力,对白用生活语言,杂以插科打诨。
1953年,部分艺人组成“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发展为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
宁海平调:宁海县地方剧种。
始于明末清初。
主要流传于宁海、象山、三门、天台、奉化一带。
其唱腔特点、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对白以宁海书面官话为主,吐词文雅。
原均为男演员,50年代后始有男女合演。
剧目有近百之多,内容以反对封建礼教、除暴安良为主。
四明南词:也称四明文书,属弹词类。
主要流行于浙东地区,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清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一般以堂会形式进行演唱,弹唱时,多为三人一档,常用乐器以三弦、扬琴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
曲词有词调、赋调、正赋、平湖、紧平湖等五种,俗称“五柱头”。
宁波走书: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
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
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
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
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
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
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
方言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宁波话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借助于《广韵》《玉篇》这些古典的工具书,可以查到它们的最原始的写法。
当然,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难认,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可能读出和读准。
但是,如果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宁波方言,会发现它的三音节、四音节的俚语、俗语、比喻语、方言成语以及更多音节的短语和谚语(话头),不但可以书写,而且十分精彩生动,这些正是宁波话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此外,宁波话中的象声叠韵词、固定搭配、倒置、拟声等语言特点和众多极具乡土特色的民谚也给宁波话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意趣。
自“五口通商”开埠,西方文化东渐,舶来品也日益进入市民生活视野。
旧时称西方为西洋,故有许多名词冠以“洋”前缀,成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现象。
民俗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八月十六中秋节: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
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
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
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
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
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大头和尚舞:在宁波市郊、鄞州广为流传,昔日每逢新春佳节,民间舞蹈“大头和尚”便以“太平会”名义,走村串户,恭贺新禧,消灾祈福。
其表演是将纸制大头和尚变形面具套在头上,由两个分帖子的人领路挨家户分帖,口讲吉利话,待户主出钱后,便将贺年帖贴在门上,然后再表演舞蹈,动作机械、诙谐、滑稽,锣鼓节奏别具一格,充满欢乐气氛。
龙舞:宁波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
宁波乡村许多地方辟有龙潭,农民历来有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俗,常见于迎神赛会及各种庙会。
宁波龙色彩丰富,形式多样,有布龙、绣花龙、双龙盘柱、打结龙、断尾巴龙、小人龙、草龙等,一般为9节、12节,多至18节、24节,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和庆祝集会组队表演,奉化条宅村龙舞曾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
狮舞: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班,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
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狮子在中间狂舞、嬉打、咬打、抢灯,四周皆围观群众。
赛龙舟:为水乡的民间习俗。
宁波的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
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
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
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
旧时宁波城区赛龙舟主要在塘河中举行,鄞县的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
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龙(船)首高昂,划船人服装与舟同色,一人立于舟前敲锣指挥,一声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烈,先到终点者为胜。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552~555)的《金缕子》一书。
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详细的描述: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
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
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
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
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有“义妇冢”及梁祝故事的记载。
现宁波西乡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
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
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十几个省,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全国有梁祝的坟墓9处,“读书处”5处,但梁山伯庙仅宁波一处。
饮食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海鲜名闻内外,向以蒸、烤、炖制海鲜见长,别具特色,轻形式,重实味,鲜咸相兼,美味可口,宁波人昵称“下饭”。
烹饪制作大都采取蒸、烩,特别讲究火候、刀功,极注重色、香、味。
宁波十大名菜为冰糖甲鱼、剔骨锅烧河鳗、苔菜小方烤、雪菜大黄鱼、腐皮包黄鱼、网油包鹅肝、荷叶粉蒸肉、黄鱼海参羹、彩熘全黄鱼、炒鳝背。
尤以冰糖甲鱼、锅烧河鳗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
此外,各种饭后点心也别具风味。
较有名的是宁波十大名点:猪油汤团、龙凤金团、水晶油包、豆沙八宝饭、猪油洋酥块、三丝宴面、鲜肉小笼包子、烧卖、鲜肉馄饨、酒酿圆子。
其中,尤以宁波猪油汤团为全国闻名。
此外,象山海鲜、奉化芋艿头、余姚年糕、尚田草莓、余姚杨梅、三北豆酥糖、宁波草席、河姆渡茭白也小有名气。
冰糖甲鱼:宁波十大名菜之首,吃来软糯润口、香甜酸咸,风味独特。
此菜是一种滋补品,甲鱼与冰糖同炖,具有滋阴、调中、补虚、益气、祛热等功能。
邱隘咸菜:宁波特产。
盛产于鄞州东乡邱隘镇,用雪里蕻菜腌制。
雪里蕻菜冬种春收,腌制依据放盐多少来错开上市季节。
邱隘咸菜色泽黄亮,有香、嫩、鲜、微酸特点,能生津开胃,可炒、煮、烤、炖、蒸、生拌、配菜肴、做汤料、做馅子。
做配料可解鱼腥,除油腻,咸菜黄鱼为宁波名菜,俗话三天不吃咸菜(齑)汤,两腿感到酸汪汪。
邱隘咸菜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装食品厂改进咸菜生产卫生设备与保鲜贮存,使其畅销国内外。
宁波汤团猪油汤团:宁波人过春节,有吃猪油汤团习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汤团,汤团圆圆,象征团圆。
宁波汤团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馅,油烫香甜,自成特色。
宁波市区开设有“缸鸭狗”汤团店,近年来还出口冰冻宁波猪油汤团到港澳台及欧美各地。
溪口千层饼:宁波特产。
制作配料严格,选白净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麦面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温度要适中,酥而不焦,每饼27层。
松脆异常,咸中带甜,满齿清香。
余姚杨梅:宁波特产。
肉质细软,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玛瑙。
有白种、粉红种、红种、乌种四大类,以乌种的荸荠种为最佳,因其成熟时呈紫黑色,似荸荠而名之。
杨梅时节较短,初夏红种的早大种先熟,白种水晶杨梅最迟上市,俗称“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杨梅形状可爱,汁液鲜洁可口,味甜如蜜,作为时鲜水果,品种繁多。
加工后有蜜饯杨梅干、杨梅饮料、 杨梅酱、糖水杨梅等,杨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杨梅烧酒是消暑佳品。
余姚杨梅为国家农业部“七五”期间投资建设的名、特、优、稀商品基地之一,慈溪也是杨梅重要产地。
浙贝母:宁波特产。
是贝母的一种,因产于浙江,故名“浙贝”,又称大贝。
原产象山,是宁波市鄞州区著名经济特产和贵重中(yào)材,亦称象贝,为“浙八味”之一。
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上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炎、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痔痈节肿(dú)等功效。
鄞州樟村一带盛产,下半年种下,次年5月收获,鄞州鄞江镇产量占全浙江省的70%,被称为“浙贝之乡”。
传统工艺骨木嵌镶:传统工艺。
其历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明代骨木嵌镶主要用于家具的雕饰。
清乾隆年间,宁波的骨木嵌镶工艺以其特有的地方风格和精致的技艺名闻遐迩,被列为“贡品”。
在制作方法上分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
高嵌采用象牙、黄杨木、竹黄、腊石等作为图面纹饰的原料,锯成形后,嵌在木坯上。
平嵌采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图面纹饰平嵌入木坯后用刻刀勾线而成。
嵌镶的构图有“丹青图”和“古体”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间的风俗画,后者形同汉画,其内容以表示吉祥、长寿、富贵为主题,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产品有床、几、椅、厨等。
朱金木雕:传统工艺。
又称漆金木雕。
在明清时期,工艺制作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它是在木雕制品的基础上以朱砂色为底,贴金饰彩而成,显得金碧辉煌。
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料,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根据不同对象雕刻而成,题材多取于戏剧故事,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深厚。
有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较粗犷。
朱金木雕主要用于寺、庙、祠堂等建筑及木床、花轿等大型家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传统工艺。
宁波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称始于商周。
其做法是将金箔研成粉状,与大漆调合后或涂或填。
漆器以木胎为主,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
以朱红和黑色为漆器的基本色调。
传统的制作方法有纹饰在透明的漆膜里面的沉花,纹饰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镶嵌等手法使纹饰出于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类,而浮花工艺为宁波漆器传统工艺中较有代表性的手法。
漆器的装饰以金为主,有描金、贴金、堆金、追金、开金、平金等手法,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图案等。
宁绣与湘绣、苏绣、京绣、粤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六大名绣。
金银彩绣采用各色真丝织品为原料,在彩绣、平绣图案周围盘绣以金线和银线而成。
底色以深色为主,主要有深红、深蓝、墨绿、黛色、铁锈红、咖啡色等,制作工艺可分为网绣、包金绣、垫金绣三大类。
题材有龙凤、花卉、佳禽等。
主要用于绣衣、靠垫、台布、床罩、软包等生活用品。
宁波草席:古称明席(宁波古为明州),也称甬席(宁波简称甬),俗称滑子、席子。
以盛产于宁波西乡黄古林一带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绿麻作经线编织而成。
宁波草席质地精密,厚实挺括,刚劲有弹性,柔软光滑,能散热降温,收藏方便,经久耐用,铺垫、打包、挂门窗均可使用。
宁波草帽:宁波市西郊和慈溪、鄞州、余姚农村不少妇女善编草帽,常作为家庭副业。
以草编之乡慈溪长河乡编织的金丝草帽最优,轻若云,亮似雪,美观实用,经漂白染色、绣画、装饰,可与时装配套,既是遮阳实用品,又是装饰性工艺品。
草帽按原料分,有金丝、麦秆、维特克、咸草、席草、龙须草、黄草、鸡冠草、纸草、黄花菜叶、勒菲草等10余种,年总产2000余万顶,除席草帽500余万顶内销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国外根据流行服装设计帽型,配装饰后投入市场。
宁波竹编:宁波是竹编之乡,四明山盛产毛竹,历史上就用竹编制各种简朴实用的篮、箩、簟、筐、笼等。
明、清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食篮皆竹编,现鄞州、奉化、余姚有数十家乡村办竹编厂,工人善用篾丝、篾片,巧妙地编制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花盆套、花瓶、废纸篓等,既实用,又可观赏,畅销海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宁波市的“宁波金银彩绣”,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8。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zheng zhi)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zheng zhi)、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haoju/16804528701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