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贊

项羽本纪赞朗读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shùn)目蓋重瞳(tóng)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yì)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nàn),豪傑蜂起,相與并争,不可勝(shēng)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lǒng)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jīn)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wù),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

譯文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裡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亦是雙瞳孔。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麼?為什麼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傑紛紛起來,互相争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并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隻不過奮起于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自号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并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誇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業績隻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結果僅僅五年的時光,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借口說“是上天要滅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注釋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難,項羽跟從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所敗,困于垓下,在烏江自殺。本紀:《史記》的一種體例。按照年代先後,叙述曆代帝王政迹。項羽雖沒有完成帝業,但在秦亡以後漢興以前的過渡階段中,項羽實際上支配當時的政局,也代表當時的政權。正如本文所說,“政由羽出,号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贊:文章最後的論贊部分。這裡是作者在叙事之後,以作者的口氣寫的議論、總結及補充的文字。本文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太史公:司馬遷自稱。周生:漢時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詳。舜:虞舜,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蓋:原來。重瞳子(瞳tóng):一個眼珠裡有兩個瞳孔,古人認為這是神異的人物。

苗裔(-yì):後代子孫。暴:急驟;突然。?“豈……邪?何……也?”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嗎?為什麼……呢?”“豈”同“何”前後呼應,表示猜測的疑問句。

夫:用在句首,表示闡發議論的語氣。陳涉:名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他同吳廣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首難(-nàn):首先起來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擁而起,極言其多。勝(shēng):盡;全部。

非有尺寸:謂沒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隴畝:田野。這裡指民間。将:率領。五諸侯:指齊、趙、韓、魏、燕(yān)。項羽屬楚,合為六國起義軍隊。近古:當時是指春秋戰國以來的時代。也:用在句末,表示堅決的語氣。

背關懷楚:謂放棄關中形勝之地,懷念楚國,東歸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義帝:楚懷王孫,名心。公元前208年,項梁立心為楚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尊他為義帝,後來又把他放逐到長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殺了。難矣:意思是說,在這種種錯誤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難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歎的語氣。

矜(jīn):誇耀。功伐:功勳。 奮:逞弄。謂:以為。力征:武力征伐。經營:整頓,統治。東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寤:通“悟”。

乃:卻,反。引:援引。這裡有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天要滅亡我。這兩句是項羽自殺前說的話。“豈不……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不……嗎!”反诘句,用否定來表示肯定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