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诸多长发及腰,但公众场合一般不会散发,而是有特定的发型规范。在父系氏族传承文化中,男子发型除具有美观作用外,更多体现的是各朝代统治阶级专权的礼教思想主导和社会象征。所以,随着朝代更迭,男子发型也不断变化,本文我们大致聊聊男子发型的朝代演变史。
一、上古时期
神农氏炎帝及轩辕黄帝没有统一中原散居的各部落时,因没有社会礼仪要求等产生,男子大多是披头散发的,称为“披发”,那时候也没有合适的工具能够束缚头发以形成特定发型。后来,随着黄帝及其子孙统一中原部落后,为了方便劳作,慢慢就出现了“绾髻”样式,即头发全部聚拢头顶并盘出团状或锥子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上古时期男子披发
二、周朝时期
儒家文化思想诞生,受其影响周朝制定了礼法,确立了冠服礼俗制度,绾髻成为定制并延续了多个朝代。周朝的达官显贵,绾髻新增小冠戴于头顶发团,并用笄(读ji,即簪)穿于小冠的两侧小孔固定发髻,穷苦百姓人家较多用包头布包裹,孩童等到冠礼之时,通常都会绾发加冠,表示已经成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周朝绾髻
图片来源于网络,男子包头布发型
三、秦汉至唐宋时期
这些朝代男子发型基本延续了周朝制定的绾髻定制,但不同朝代对于发髻上的配饰各有区别。秦汉时期,发髻配饰依然是戴冠或包头布,唐宋时期开始流行戴类似帽子样式的装饰,称“幞(读fu,二声)头”,但唐宋两朝的幞头也有差异:唐朝幞头帽圆顶,帽脚下垂;而宋朝幞头帽平顶,帽脚平直且较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汉武帝绾髻
图片来源于网络,唐朝幞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宋朝幞头
四、辽金元时期
这些朝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自身的“髡(读kun,一声)发”开始影响中原男子的发型。髡发是把头顶的头发剃掉,只留鬓角和前额少量的头发并梳成辫子。中原汉族男子在统治阶级要求下,也有了髡发习惯,而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绾髻又恢复了并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游牧民族髡发
五、清朝时期
随着清朝顺治帝福临定都中原后,髡发留辫的发型再次开始影响中原,并且把是否髡发留辫定位清王朝的礼法标志,对发式的要求更为严苛,以至于清朝时流传“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这样一个说法。清朝不同阶段辫子样式也不相同,前期辫子短而细,中后期粗而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朝髡发
由此看出,古代男子大部分时期的发型样式并非能自己决定,只能被动地接受君王统治下的发型要求,那时发型想杀马特或非主流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 宇宙很大,世界很小,带你一起爱上在线字典!传播生活小窍门,解决大家生活中的烦恼,开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