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淮甸在哪里,以及淮甸的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阜阳城隍庙
一、城隍庙敬拜的神像 Pn J*Zea
_lNC7+#h
Kny%QBoiw
我国原始信仰系多神论,即“万物有灵”,或祭山石、或祭树木,多在郊野。随着宗教的产
生和庵、观、寺、庙的发展,各种祭祀活动有了固定的庙址、日期和偶像。 LjC6?a_?l
%P(;8sS
.E#fz
城隍庙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的:“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的
城隍老爷。 9E^~#j@Zr
6GY32\Ac
HRj7nL=
二、城隍庙之设置 C?{D"f`[]
-J{Dxz
uXjoGcW
进士李宜春撰修的《颍州志》卷下,对城隍庙作了这样记载: g'KzdG`O0
1]_?$)$T
?]s%(R,B5
“在颍州北城之西南隅,有堂,有退室,有东西廊房,有重门大街之口有起敬坊。神有灵则
当书,人有功则当记,此天下之通典,而今昔不易之定论也。神有益于人,人之祟祀乎神,故
往往见诸史传。况城隍尤切于民生,保障阴司人之善恶与人道幽明相为表里,岂不可以不祀乎
。颍州城隍最有灵验,保障一郡百姓之安危。” @bc[ eas
yvGU;
P#w}3^
“颍为宋元相据之衡,我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颍为龙岫之邦,城隍默佑,羽运显著灵绩,
故神器有归,国祚一统,勒敕号命褒封监察司民灵佑丛好候,则神之威德丕著,当朝尤盛”。 u+I3IdU3
BjH~Ml2
Oyi;bb#
由于年久失修,庙址狭隘,殿庑朽栏,神像剥落,颍州前任知府福建人氏高明为之重修,经
理开辟基址,正殿两庑,门廊垣焕然一新。 hZp=BM"bJ
6.7`0v?,n
4$0jz'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长垣人氏李溥由进士钦升颏州知府,既考古传,尤坊民意,都说城
隍至灵且验,不能忘记前几任之功绩,而神之灵绩亦不能掩泯,遂修其未备,补其缺略,并刻
碑铭记,永志不忘,铭田:“赫赫城隍,丕著威德,监察善恶,永保斯民,保障汪淮,自古及
今。” 5u'TmLuKT
:*mA,2s
bEN8b
旧社会里城隍庙热闹极了,这里称为“相地”, 又称“福地”,茶馆、戏楼、酒肆林立,有
八家说书场,算命打挂的,练武卖厅兆艺的,玩大马戏的,卖(yào)的,唱花鼓灯的,卖吃的,可以说
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啥样的人都有。农历四月十九日,城隍爷过生日这天,庙里各殿堂着
意布置了一番,庙门口贴土黄纸露布,搭迎席棚,门楣上挂着彩纸剪的法帘,神像前挂着帏帐
,凡是有神像的地方都点燃长明灯,烧起烟火,整个城隍庙里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善男信女
,都来向城隍爷、城隍奶奶磕头焚香,祈求平安。 *]{9K
w o-O_uZB
-D!#W%y8
三、府城隍和县城隍 j[$B\H
Rzd%C;R
AJ;uc4C\
阜阳有两个城隍,一是府城隍,在西边;就是现今地区群艺馆地址。一是县城隍,在府城隍
之东,府、县城隍相邻,县城隍只有一层院港,三间大殿,供奉着城隍爷、城隍奶奶的神像,
规模甚小,香火不大。民国十六年旧历腊月三十日县城隍爷神像被国民*县党部拆除,城隆庙
改为新帝场,县城隍庙改建成初级小学,即阜阳具立第四初级小学,岳石安先生担任校长。 jjS{q,bo
{Y3_I\H8{
U/1[~429
府城隍后楼五间,当中三间是城隍爷、城隍奶奶的神像。有两房城隍奶奶,一座是长房,一
座是偏房。东头一间是城隍爷的灶房,塑有灶爷神像,西头一间是城隍爷的库房,有库爷神像
一座。中闻是大殿三间,前院有东、西廊房十二间,是城惶爷手下的人曹官。比东、西廊房的
布置,同东岳庙十殿阎君相仿佛,不过城隍庙是十二间廊房,而东岳庙只有十间廊房。 LyJTK1]#
U}RS*7`
V7B=+(xK
东、西廊坊的人曹官,个个面貌狰狞、样子凶煞,手持生死簿,塑造止十二种刑罚,如上刀
山、下油锅、过奈河桥、锯解、剜心、挖眼,令入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这就是城隍老爷监督
百姓,人入要积德行善做好事,城隍爷可扮郑租以保佑你平安无事,如果在人事间不听城隍爷的劝告
,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死后就要受到十殿阎王的严厉惩罚。 4! Oa4
4i[v ew
F9u:8;\@`
十二廊房的南端是城隍爷手下领班人的神像,个个塑造得威风凛凛,神武异常,这里有速报
神、华陀像,据说这是给城隍老爷治(bìng)和这信的官儿。庙外花戏楼底下,有一尊泥马像,据说
这是城隍老爷骑的神马。 [5RFQ!
;G4HMtL
Kbz7
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地方官绅、百姓都来到这里庆贺,给城隍爷、城隍奶奶拜寿。每年
农历十月初一日,城隍爷、城隍奶奶要到大石桥北的“双庙寺”住上三天,“双庙寺”是城隍
爷的行宫。这一天庙里的道士们就搭帐蓬,抬着城隍爷、城隍奶奶的座像敲锣打鼓、吹笙鸣炮
,地方官员、绅士都在后面跟着欢送,拜热闹的场面,可以说是倾城而出,如同过春节一样。
三天过后,又敲锣打鼓、放炮、张灯结彩,把城隍爷、城隍奶奶接回来。 (jo(bbpj
^O$[Y9~*
j;AzkReb
四、城隍庙的庙产和道士 U7*VIRibv+
i"sYf9,
n6%jhv9H
城隍庙的庙产有三顷六十亩,在城西南道士庄一带,城隍庙的香火很大,收入很可观。城隍
庙、迎祥观、火神庙、文昌阁、刘公祠都是属于一个道教系统。城隍庙里没有固定的道士,而
是由这五处的道士轮换管理的。在迎祥观管理三年,再到城隍庙管理,再到文昌阁等处。每三
年轮换一次,在这三年中庙产和香火的收入,概由主持者管业。 4M0v1`k
#hE3~+ i
B 1d%#
自清末民初以来,城隍庙最后的三任道士是:范老会道长,常驻在迎祥观。程志远道长常驻
在江西会馆,最后一任是王老守道长,驻在城隍庙西廊坊,王老守祖居西关外菜园。 Z'EO
t~-4N$(
U70@}5!
城隍庙的全盛时期是民国初年。王老守收有五位徒弟。大徒弟牛香元,是大河东华庄人,出
师后,主持火神庙。二徒弟常华庵,字理初,大田集南常庄人,常幼年丧父母,十二岁进城隍
庙拜王老守道长为师,学得吹奏笙管技艺。民国十六年城隍爷神像拆除,被派到刘公祠、升任
道长,二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bìng)故,享年九十一岁,葬于刘公祠高台之右侧。常华庵后来成
为阜阳宗教界上层人士,曾到北京出席过全国道教会议。常有两位徒弟为牛宗起、刘宗钦二人
。
王老守的三徒弟是李彬,是城隍庙里的烧锅做饭的道士,后来双目失明了。四徒弟江志远,
会吹奏笙管乐器。五徒弟:杨振山,口孜集人,解放以后经营柴草业。
这是我自己找的.. 希望回答可以让你满意..
“东天神将”郭侃,传说是跟随蒙古军西征,连克西亚中东地区名城无数,唯一从东海打到地中海的汉人名将,据说还是金庸小说蒙古西征右路军元帅、“金刀驸马”郭靖的历史原型。
然而,事实上此人是明朝初年那本粗制滥造的《元史》生吹出来的”神人“,和他祖父郭宝玉一样,这两祖孙的事迹,都被吹嘘得无以复加。
明太祖朱元璋收复燕云地区、将蒙古人赶出长城后,命令宋谦等文臣在一年多时间,便匆匆赶工修成《元史》,是为了在蒙元在漠北尚有强大势力时,便从法统上直接宣告元朝的灭亡。因此,这部完全不做辨析整理,照抄元朝各种杂乱史料的史书,其史学价纯孙值并不高,很多人的事迹都光怪陆离,全不足为据。
《元史》中,关于“郭侃”跟随伊利汗国建立者、蒙元六王子旭烈兀西征的事迹,抄的是刘郁的《西使记》,里面做了各种夸大其辞的吹嘘,把很多根本不在旭烈兀西征时行军路线的中东地区名城重镇,都吹成了是被郭侃攻克。
关于蒙古军西征的相关史料,在被征服地区存留无数,数百年来被多个欧美著名史学家汇总归纳,但从未提到过有战无不胜、连克名城的郭侃其人。
关于历史上旭烈兀这次西征,协助他攻灭波斯的亦思马恩派(即“山中老人”)、攻占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残余势力,攻灭叙利亚阿尤布王朝的最得力将领,肯定是蒙古将领怯的不花和拜住。
蒙古伊利汗国:旭烈兀汗
而在他发动这场西征之前,蒙古将领绰儿马罕作为蒙古驻波斯总督,已经陆续征服了高加索和波斯的绝大部分地区。绰儿马罕中风(bìng)死后,他的副手怯的不花又陆续征服了小亚细亚地区、亚美尼亚、并屡次攻入两河流域。
旭烈兀因蒙哥死去而中止西征,回师东进后,留守的怯的不花败于埃及马穆鲁克骑兵,被俘身亡,叙利亚地区也被埃及军夺取。
拜住也因一贯居功自傲,被追究此战兵败之罪而处死。
失去了左膀右臂的旭烈兀,即使放弃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的野心,回到波斯后,也再不能打败马穆鲁克骑兵,收复叙利亚了。
旭烈兀,蒙古伊儿汗国创建者。(1217~1265)
铁木真之孙,拖雷第指仿六子。随拔都参与“长子西征”,攻入匈牙利,与速不台等分军五路,大败匈军於都宁河。支持其兄蒙哥夺得汗位,受命率军万余西征波斯,灭亦思马恩派,克其九十余城;决堤放水歼灭阿拉伯军,攻陷巴格达,杀哈里发,屠杀八十万人,灭阿拉伯帝国。攻取大马士革,占领叙利亚,灭阿尤布王朝。因蒙哥死去而中止西征,忽必烈自称大汗后,封其为伊儿汗,后与金账汗别儿哥长年敌对。因信奉景教,被基督徒认为“君士坦丁之再来”。
怯的不花,元朝将领(??~1260)
乃蛮部人,信奉景教。率壹万二千军西征,历经五年,征服波斯。随旭烈兀攻占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又渡过幼发拉底河,攻占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蒙哥死讯传来,旭烈兀回师。怯的不花留兵二万,经略叙利亚,与诸十字军国家交恶。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苏丹拜尔伯斯举兵来攻,怯的不花於艾因加鲁特迎击,死战不做逗链退。兵败被俘后,嘲笑敌酋“我终身是旭烈兀汗之臣仆,不像你们是君主的谋杀者”,遂被斩首。
拜住,蒙古将领(??~1260)
别速惕部人,名将哲别族人。为绰儿马罕副将,从征波斯、高加索,其死后继任为帅。攻击小亚细亚,连克名城,收降当地诸部,在柯塞达之战,大败罗姆苏丹凯姆斯鲁二世,迫使其纳款输岁赋,分其国为三,亚美尼亚国闻之亦降,分其国为二。长期与阿拔斯哈里发军激战,攻破安条克,两攻巴格达。从旭烈兀西征,为右翼元帅,连克巴格达西北诸城。后於艾因贾鲁战役败於埃及军,丢失大马士革。因居功傲慢,张扬跋扈,被旭烈兀以败军罪处死。
绰儿马罕,蒙古将领(??~1241)
翰帖格歹氏,别名搠里蛮。勇冠三军,蒙古人呼为金柱。曾随哲别、速不台西征俄罗斯。花刺子模王子札兰丁复国於波斯,绰儿马罕受命将兵三万讨之。札兰丁节节败退,死於逃亡途中。绰儿马罕兵驻大不里士,挥军攻取西波斯、高加索诸地,又袭扰两河流域,设伏邀击,歼灭哈里发军七千骑,攻取多个城池,威震西域。当地王公望风而降。遂令之输布帛以贡和林,定赋额之数。因中风致哑,不久(bìng)卒,副将拜住继任其位。
而整个西征过程中,郭侃至多仅仅是一名中层汉人将领,从不能进入到蒙古军的高层战略决策中,更勿论留下切实可信的相关记载。
《元史》中,不知多少蒙古将领与谋士的事迹,都被移花接木到了郭宝玉和郭侃祖孙的身上。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这等称霸世界的黄金家族之不世枭雄,在他们面前,仿佛全成了虚心学习的小学生与提线木偶一般。
单说郭侃在《元史》的本传里,所谓向忽必烈「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及平宋之策」,这分明是堪为宰相的王佐之大才。
所谓平宋策: 【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单看其内容构想,和实行效果,助蒙古军攻灭南宋,混一六合,郭侃更是足可媲美韩信、诸葛亮、李泌、岳飞等史上第一流战略家了。
可是,以郭侃如此军政全能,绝世英才,最后官位止于海州知州、封万户,难道是忽必烈嫉贤妒能、赏罚不公、有意打压汉人?
非也,且看看忽必烈真正信重的汉人大将和重臣,如刘秉忠、张弘范、董文炳,哪个不是出将入相,封公爵甚至封王爵,足可与蒙古重臣分庭抗礼?那么如郭侃这般祖孙三代都给蒙古效力,立下大功的汉臣,又何以偏偏如此赏薄?
和《元史》的郭侃生平记载很像的一个人,是蒙古名将伯颜,也是随旭烈兀西征,立有大功,然后面见忽必烈,深得忽必烈赏识,与谋国事,被任命为伐宋大军主帅,丁家洲之战,大败南宋宰相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大军,而后攻略江南,进克宋都临安,俘虏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余县。
至于郭侃所谓先攻襄阳的”平宋策“,且看看忽必烈真正信用的汉人谋士郝经的《东师议》:
【彼指南宋之素论,谓有荆、襄则可保淮甸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有淮甸则可以保江南。先是,我尝有荆、襄,有上流,皆则失之。】
是否如出一辙?究竟是移花接木,还是英雄所见略同,那就见仁见智了。
1. 和师父有关的诗句
感恩师父的诗句有以下内容:
五绝 远师 唐 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五绝 酬问师 唐 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老师颂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返颤
天净沙六首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梁冲
2. 老师匡焕学
德高鸿儒博学,
望重英雄豪杰。
天时地利人和,
用笔如魔,
令人拍案叫绝。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4.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5. 管仲图
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汇集四方英雄,
师出有名,
天下任我纵横。
6.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2. 形容师傅的古诗词
悔人不倦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尽心尽力 一丝不苟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一鸣惊人
无微不至 勤勤恳恳 桃李芬芳 教导有方 辛勤劳碌 教无常师 良师益友 能者为师 青出于蓝 师道尊严
研桑心计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春风化雨 循循善诱赞美师傅词语。
披星戴月
无私奉献
辛勤的园丁
循循善诱 和蔼可亲 桃李满天下 因材施教 德高望重 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道尊严 为人师表 默默奉献 鞠躬尽瘁
3. 形容“感恩师父”的诗句有哪些
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清代郑燮《新竹》
白话翻译: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话翻译: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3、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白话翻译: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4、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橡世歼更种花。——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白话翻译:人指给我的那一处占尽人间物华的绿野堂就是令公的家;实在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用桃李罗堂前、栽花种草来装饰呢?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
白话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4. 赞美师傅的诗词
赞美老师的诗句大全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7、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0、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郑燮
11、圣人无常师。——韩愈
12、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1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5、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白居易
5. 关于“拜师”的诗句有哪些
1.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2.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yào)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送元暠师诗
唐代: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5.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1)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2)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
(3)老师回赠礼品。
2.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3.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6. 关于师徒的诗句
1. 《挽黄岩赵郎中二首》
【作者:刘克庄】
朱公徒弟丘公婿,标致虽高气宇和。
心向奏篇尤暴白,发因时事欲苍皤。
讣传淮甸边情惜,路出萧山巷祭多。
最长郎君师友盛,我知墓碣有人磨。
2. 《悼古镜果佛慧法师》
【作者:储泳】
霜毛垂半顶,说法国王前。
定里修千劫,佛中添一员。
諡本终后赐,真谤在时传。
讲下诸徒弟,焚香石塔边。
3. 《喜英公大师挂锡太华》
【作者:陈抟】
暗喜莲峰作近邻,拨开云雾见师频。
有时问个艰难字,便沐周旋说与人。
唐李监应留后迹,汉蔡邕想是前身。
堪嗟继踵无徒弟,笔法收藏在渭滨。
4.《胡士彦挽词二首》
【作者:陈师道】
此地来何晚,经年见未频。
荐贤仍赌命,有道可辞贫。
徒弟三千子,声名四十春。
襄阳耆旧内,无复姓庞人。
5. 《自遣》
【作者:齐己】
了然知是梦,既觉更何求。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
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
6. 《留题仰山大师塔院》
【作者:齐己】
岚光叠杳冥,晓翠湿窗明。欲起游方去,重来绕塔行。
乱云开鸟道,群木发秋声。曾约诸徒弟,香灯尽此生。
7. 关于“感谢师傅”的诗词有哪些
1.《逢谢师直》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昔岁南阳道中别,今向华亭水上逢。
把酒语君悲且喜,流光冉冉去无踪。 2.《观龙和谢师厚》 年代: 宋 作者: 韩维 龙于经传皆有云,明幽其德能屈伸。
尝闻于耳昧厥真,乃今睹之信所闻。 层阴填空白日昏,仰见巨尾垂轮囷。
其长百丈围车轮,仿佛如辨鬣与鳞。 腥风萧飒来逼人,观者骇伏褫魄魂。
须臾摇动卷缩云,云气断岸随飞奔。 惊雷下震万瓦裂,暴雨一泻群河翻。
霆收无迹雨在物,吁龙出处何其神。 3.《谢师刑部见召》 年代: 宋 作者: 魏野 锦帐公余后,纱巾召见初。
一言忻契合,三拜愧生疏。 渐见诗多拙,方知誉转虚。
犹能时遣吏,相问到贫居。 4.《四月戊申赋盐万岁山中仰怀外舅谢师厚》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只今汉庞公,白发佐州郡。
穷通视寒暑,仕已谁喜愠。 长松卧涧底,桴溜多裂璺。
未须论才难,世人无此韵。 禅悦称性深,语端入理近。
涣若开春冰,超然听年运。 临民秉三尺,朱墨不可紊。
传闻但言归,心许手自隐。 欲知南陂稻,得几就收捃。
胥疏江湖滨,不迩金玉训。 濡需且肉食,觳觫恐钟衅。
龙移山发洪,虎乳月生晕。 竹声寒夏簟,辍寝中夜听。
寄声向鹿门,傥赐劳苦问。 5.《谢师恩》 年代: 元 作者: 王处一 谢师提挈沉沦外。
生死难交代。不堕轮回超法界。
诸天运度,化生无相,一点圆明在。荡摇浮世常安泰。
闲把琼芝采。护法君威力大。
流铃掷火,扫尘千里,屏尽诸魔害。
8. 关于赞美师傅的句子有哪些
1、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
师傅您辛苦了!2、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
3、延续了你的工作后,才明白当日的你。明了这一切后,我会做得更好,只因为你是我的老师。
4、有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5、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6、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知识的火炬,为我们开道。7、像天空一样高远的是您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
师傅你真伟大。8、人生有许多许多的东西令你珍重。
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唯有老师,教你真诚。
9、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师傅!10、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
师傅,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11、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
我怎能不感谢您? 12、师傅,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谢谢你!13、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14、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
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师傅。 15、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江苏
补充一下
远古的盐阜平原,经历了几次海浸海退.这片广袤(máo)的土地,曾经是水草丰满,森林茂密,大量野生动物出入其间.1980年,在大丰县西团镇附近发掘出一批陆生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鹿的门齿和臼齿三枚,后枕骨和头骨各一块,野猪头一个,上犬齿(獠牙)一枚,四不象(麋鹿)角的眉枝多段等,计有一百多斤.其生活年代距今约两万年左右,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盐阜平原何时成陆 据考古发现,由盐城丁马岗向东,沿大冈,龙冈,新兴,上冈一线,中土和地表有很多的石灰石,颜色灰黑而透明,质地坚硬,俗称"地骨".这是古代介族之类的遗壳积海中而成.这一条漫长的地带,就是远古时期的海岸线.在阜宁县施庄乡东园村,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一百余件.由此表明:这一带约成陆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淮夷地的变迁 盐阜一带的先民是上古淮夷部族的一支.早在夏朝,淮夷已是东方一个较大的部族.古书上有夏统治者远征淮甸的记载.商代,江淮之间的夷人强盛起来,甚至威胁到了商朝的后方.商王曾多次大规模地发动征服东夷(包括准夷)的战争.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少数周朝贵族,发动东夷中的徐,奄,熊,盈等十多个部落,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淮夷也被卷了进去.周公东征三年,平定了叛乱.
夏,商,周三代的东征,客观上使中原的先进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部沿海一带,加速了夷人和华夏族的民族融合.
春秋时期,吴国向江淮发展势力.古淮夷地大部分成了吴国的领土.越国灭吴后,淮夷地又成为越王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楚灭越国后,在此设置江东郡,淮夷地又成为楚国的属地.
1957年,在盐城市东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批战国遗物,如战国,秦的半两钱币,陶豆,封泥等,说明了这一带是盐阜平原古淮夷部族的活动中心之一.
从古射阳到盐渎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淮夷"皆散为民户",淮夷地开始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下的郡县.秦朝设立射阳县,隶属于泗水郡.古射阳县因射阳湖而得名,县治故址在今盐城西部,管辖今淮安东南,宝应县东,包括今盐城市一大片临湖(古射阳湖)滨海地区.西汉初年,古射阳县成为射阳侯刘缠的封地.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为了适应准夷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强对远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开始设置盐渎县,与射阳县一同隶属于临淮郡.盐渎县是因县内遍布盐场,且有盐河而命名的.开始时"有县无治",由射阳县丞代管,不久即设了县治,故址可能就在麻瓦坟遗址一带.
东汉时,盐渎县改属广陵郡.三国时期,盐渎县地处吴,魏两国的边境地区,成为南北双方反复争夺交战的军事要隘.曹操深恐孙权渡江北上,据有盐渎,作为吴国北边的屏障,下令将江淮之间的十万户百姓向北迁徙,盐渎县的百姓纷纷向江南逃散.盐渎,射阳二县都因战火四起人口流散而废置了.
第一任县丞孙坚 汉代盐渎是大县,史书中有正式记载的第一任县丞是孙坚.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172年,在会稽句章地方,有个名叫许昌,自称是"阳明皇帝"的人,发动了农民起义.孙坚因平定起义有功而被派往盐渎县任县丞.
孙坚在治理盐渎县期间,兴利除链腔害,深受百姓的爱戴.据《盐城县志》记载,孙坚的父亲孙钟曾在这一带辟田种瓜.当年汲水浇灌瓜田的古井遗迹,至今仍存在盐城中学的校园内.古时的"盐城八景"之一"瓜井仙踪",就指这口"井深水甜,大旱不涸的古井.后人有一首《瓜井》诗说:"苔荒石甃(zhòu)古城隅,百丈何年断辘轳.秋圃纵横双鹤沓,灌蔬人尚说孙吴."
华陀行棚桐衫医遍盐渎 盐渎濒海多瘴(zhàng)厉,疫(bìng)流行,促进了传统民间医学的发展.
汉末著名的民间医学家华佗,行医的足轮前迹,遍布了盐阜平原,深受人民爱戴.至今盐阜一带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华佗诊(bìng)如神的故事.《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说,一天,在盐渎一家酒店里,华佗看到一个名叫严昕的人,说:"你有疾(bìng),切莫饮酒了."严昕不听,继续饮酒,结果在回家途中晕倒,到家不久就(bìng)死了.
南北纷争的盐城 汉末,三国时的连年战争,使江淮一带人口大减,经济破坏,射阳,盐渎二县遭到荒废.西晋初年,晋武帝招抚流民恢复了射阳,盐渎二县.东晋安帝(397-405)时,盐渎县改名为盐城县,盐城始有其名.南北朝初期,废掉射阳县,将其并入盐城县,隶属山阳郡.后又在盐城设盐城郡.当时,北方许多破产的劳动人民,逃亡到了淮河以南,统治者又鼓励江南人民迁来江北.盐城县的人口经济一度得到了增长.
北齐政权曾在盐城地方设置了射阳郡,陈朝又将射阳郡改为盐城郡.
整个南北朝前期,盐城一带又重新沦为边地战场,连绵不断的硝烟战火,使盐城县(郡)人口又日趋稀少,田地荒芜,盐,渔业衰退.
隋朝统一中国后,废盐城郡,重置盐城县.随末,农民起义领袖韦彻在盐城建立政权,置射州.唐初,复设盐城县,隶属于淮南道.唐末,五代时,先为吴王杨行密所踞,属楚州.南唐代吴后,盐城又改属泰州.
"环城皆盐场" 南北朝后期,盐城的盐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环城皆盐场"的说法.隋唐五代时期,更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唐代盐城共有规模较大的盐场九处,盐亭123所,每年煮盐达45万石左右.常丰堰筑成后,更加快了盐业生产的发展.
758年盐铁使第五琦实行盐法变革,开始把卖盐收为封建国家的专利.唐政府在盐城设立了盐城监,以管理盐课.
唐代江淮地区的盐业生产在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南沿海一带的盐场,包括盐城在内的十监.每年都可向国家上缴盐税一百多万,相当于一百多个州的贡赋.到唐后期,更上升到六百多万.盐税一项就达到整个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当时宫廷所用,军饷和百官的俸禄,都从盐税收入开支.
海外交通的要津 隋唐时期,中外交通空间发展,盐城也是与海外交往的重要渡口之一.
据地方志记载,唐太宗派兵东征高丽时,名将薛仁贵曾经在盐城永宁寺内设营驻军,在海边修造战船,操练水师.大将尉迟恭还在今东台西溪海沟河边上建造了一座海春轩塔,使出入盐城海口的兵船,商船能够辨别航向.
许多中外使臣,学者,僧侣,商人,经常由盐城出海或登陆前往内地.
684年,高丽僧人封大圣随新罗使团来中国.中途忽遇巨风,舟船尽翻.封大圣抱住一只掀入海中的木制皮鼓,飘来西溪三味寺,并把这件事刻在石碑上,三味寺因而改名为圣果院.北宋范仲淹任东台西溪盐官时,漫游三味寺,曾题诗说:"千年人已化,三味话空传.唐世碑犹载,高丽鼓半穿."
唐宪宗时,新罗王子金士信乘船来唐,途中遇上"恶风",船翻落海后,他随浪飘到盐城,地方官厚礼接待,派人送他前往长安.
日本第八次"遣唐使"沿日本九州海岸南下,再沿南岛航行,渡过东中国海,到达盐城海岸登陆,受到了盐城地方官的亲切接待,然后坐官船沿运河到达汴州,再改走陆路抵达长安.在唐朝居住54年,老死中国的著名留学生阿培仲麻吕就是这次随行来华的.
702年,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飘洋过海,来中国访问.他到盐城向当地人问讯:"我是日本国使,请问此为何地 "当地人回答:"这里是楚州盐城县."也受到了热情接待.788年,朝廷派扬州判断韩国源随日本使臣小野石根,从盐城海口出发出使日本.
文艺"百戏"誉江淮 由于经济发达,与中原及海外文化交流频繁,隋唐五代时期的盐城在文化上也有许多成就.尤其是民间杂技——"百戏",技艺高超,誉满江淮.
唐代,盐城"十八团"的民间艺人在江淮一带,演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内容包括"耍坛","顶碗","走索","钻圈","跑马"等,民间亲切地称做"百戏".十八团后来成为我国杂技 艺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杂技之乡".
唐代盐城,城镇繁华,经济发达,文化昌茂,因而在盐城地方志上有"剧邑"之称.
[问题研究]
隋唐时期盐城盐业发展概况如何 在隋唐经济发展中有何地位
隋唐时期,盐城对外交往呈现出怎样盛世状况说明了什么
第5,6课时:边塞重镇——宋元时期的盐城
范仲淹修筑"范公堤" 北宋初年,曾经重修"常丰堰",改称"捍海堰".但因堤身筑得不牢,而且年日已久,经不住海潮冲刷,堤身多处崩溃.
1023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他看到海潮倒灌,积极倡议重筑捍海堰,被宋仁宗任命为兴化县县令,主持筑堤工程.范仲淹征集通,泰,楚,海四州的四万多民工,开始筑堤.在筑堤过程中,民工们不畏艰险,克服了大雪,狂风,怒涛,溃堤等千难万苦.范仲淹常常亲临工地指挥,还捐出自己的官俸补贴筑堤经费.经过四个年头,终于修筑成一条长181里的大海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父母官,把这道海堤取名为"范公堤".后来,还在盐城,西溪,阜宁修建了"景范亭","范公祠"和"三贤祠".清初东台人吴嘉纪的《范公堤》诗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时巳 "道出了人民对范仲淹筑堤功绩的赞念之情.
范公堤是我国古代海塘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一直起着阻挡海潮的作用,促进了整个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韩世忠在盐城抗金 南宋时期,朝廷采取"守江不如守淮"的策略,在淮河南北布防设阵,盐城成为淮南重镇,被列为淮东边备要地之一.当时,南宋名将韩世忠担任守淮重任.1129年,韩世忠在沐阳被优势兵力的金兵击败,率残部退守盐城.他设帅帐于盐城永宁寺内,驻军三个月,招兵买马,训练三军,并派兵北上修筑城壕,防御金军.1130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逃往浙东.韩世忠奉旨由盐城调防江南,乘金兵掳掠北撤时在京口大败金兀术军.
同年,另一支金兵包围了楚州.当时驻防泰州的岳飞奉旨援救.他率领岳家军分水陆两路沿范公堤北上,迎击金兵.但未等岳飞到达盐城,楚州失陷,只得退回泰州,上表谢罪.
碧海丹心陆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1288年出生于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三岁随父亲迁居镇江.童年时代的陆秀夫,才思敏捷,聪明颖悟,好学不倦.他的启蒙老师夸他说:"此非凡儿也!"少年时代,他曾寄读于镇江南郊的鹤林寺.他生活俭朴,读书勤奋,当时写下的诗篇《鹤林寺》就反映了这段时间的生活:"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窗前多古木,床下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寺内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1256年,陆秀夫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和文天祥同榜考中进士.他先在镇守镇江,扬州的名将李庭芝军中主管机要文字,后来李庭芝把他推荐到南宋朝廷任职.
1276年,元朝军队大举南下,临安陷落.陆秀夫追随两个幼主赵是,赵丙南走,和文天祥,张世杰等先后拥立两个幼主为皇帝,继续抗元.1278年,陆秀夫受命于危险之中,出任左丞相,与张世杰拥立幼帝赵丙驻在崖 山. 山在广东新会以南80里海中,和奇石山对立.两山对峙,耸然如门,形势险要.他们把剩余的二十多万军队和民兵集中在一千多条船上,大船居中,四周围列小舟,用绳索捆扎,互相连成一体,决心背水死战.1279年初,船阵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用刀砍断绳索,率十八条战船突围,准备继续坚持抗战,不料在海上遇飓风遭难.陆秀夫坚贞不屈,宁死不辱,先握剑在手,把妻儿赶下海去,然后哭着跪请幼帝:"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他背负幼帝,腰挂黄金玺印,从容投海而死.时年42岁."当时,已被元兵俘虏关押在大都的文天祥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又肃然起敬,挥笔赋诗赞颂陆秀夫说:"文彩珊瑚钩,淑气含九鼎.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赞颂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将与天地江海共存,永远受到后人的怀念和崇敬.
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 元朝末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盐城一带也爆发了以张士诚为首的大规模盐民武装起义.
张士诚小名九四,是泰州白驹场十五里垛人.靠代客运盐和贩私盐糊口,常受官府与富户欺压.1353年,张士诚与三个弟弟伙同壮士李伯升,潘元明,吕珍等十八人,手操刀杖,扁担,痛杀弓兵(相当于盐警)与富商,发动起义.泰州沿海三十六处盐场的盐民和附近的农民响应风从,民间称这次起义为"十八条扁担起义".
起义军迅速占领白驹场,丁溪场,连克泰州,兴化,直下高邮.次年在高邮自称"诚王",建立"大周"政权,建年号为"天佑".起义军在高邮多次粉碎元军的围剿,切断了京杭大运河的交通,成为元朝的心腹之患.
1356年,张士诚进军江南,以后又向西北发展,统治着南起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达安徽,河南东部,东临大海的广大财富之地,拥兵几十万.1363年,张士诚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在他统治前期,能招贤纳士,招抚流亡,发展生产.盐城县境内的大批流亡农民纷纷回乡,恢复了生产.但他在称吴王前,曾一度投降元朝,并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进攻,犯下了极大的错误.
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连连打败.1367年,平江府被朱元璋攻破,张士诚被俘,死于南京.
便仓枯枝牡丹 盐城南边的便仓,有一个枯枝牡丹园,园内的枯枝牡丹,是牡丹中的珍品.花似胭脂凝成,美艳润泽,芳芳馥郁;衬托花朵的绿叶繁茂厚实,青翠欲滴,但枝杆却似饱经风霜,憔悴欲滴,如同干柴一般.
便仓枯枝牡丹由何人种植 据地方志记载,元朝末年,家住便仓的两淮盐运使卞仕震年过半百,生了个男孩,起名元亨.卞元亨长大后,能诗善文,力大过人,空手打死过海边的老虎,被张士诚任为将军.张士诚失败后,元亨回家隐居,在庭院精心培植枯枝牡丹.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征召,他不愿向明朝称臣,被发配辽左.牡丹园无人培灌,九年没有开花.1403年,卞元亨得到朝廷赦免,回到家中.经过一番经营,到来年春末,园中牡丹重放异彩.卞元亨感慨之极,题诗咏叹:"牡丹本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
从此,花开花落,世代不绝,枯枝牡丹,誉满江淮.
明代,设盐城县,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一部分.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苏省.清雍正十年(1732年),划盐城和淮安部分地设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东台县.
"洪武赶散" 明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期战乱,江淮一带,人口锐减.田灶荒芜.为了尽快恢复发展经济,明太祖朱元璋决定移民屯垦,并将淮安府列为屯田的重点地区之一.
洪武初年,一次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城,杭州等地迁徙无田游民四千余户,分散到盐城,淮安屯垦.在此之后,又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一次迁江南流民14万,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落户;又一次迁苏州,松江二府居民一万多人到盐城安家.这几次大规模移民屯垦的措施,民间称之为"洪武赶散".
移民屯垦加速了盐城一带人口增殖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盐城县居民就增加到8912户,61810口.大片荒芜的平原和滩涂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
血汗流过串场河 千百年来,经过串场河运走的白花花的盐流,同串场河的水一样,源源不断.
开挖于宋代的串场河,本是沿海各盐场之间的南北交通河,各成一段,并不全部通联.清代,将串场河从便仓疏浚到盐城,称为南串场河;又由盐城疏浚到阜宁,称北串场河,以后又经过几次疏浚,把中十场和北五场连结起来,总称串场河.
患场河两岸的盐民长期受着官府和盐商的双重剥削.明,清两代,不但有盐官收税,而且还有盐商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盐民们在沉重剥削下,过着艰辛苦难的生活.男女老幼身处滨海盐卤之地,终年顶风冒日,出入于尘土草灰之中,破衣百衲(nà),满面熏黑.冬天没有棉衣,用茅草遮身,以挡严寒,夏天没有帷帐,用污泥涂身,以防蚊叮虫咬.喝的是盐蒿叶子煮成的汤,吃的是盐蒿种籽炕成的饼.诗人吴嘉纪的一首诗说道:"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鹬(wù)釜中煮!"
又一首诗说:"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淮剧的产生 淮剧原称江淮戏,发源于淮阴市和盐城市的农村.明清时期,这一带连年发生水旱灾害,劳动人民只得四出逃荒,沿门乞讨.为了求得社会的同情,便用说唱申诉自己的苦难.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一种七个或十个字一句成韵的民间小调.
十五世纪末叶,这一带农村的庙会上,有一种称做"僮子"的民间艺人,用民间小调演唱一些以神话或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简单戏文,用锣鼓伴唱,称为"香火戏".到十九世纪中叶,又发展成为具有初步戏剧形成的"门板戏".门板戏的唱腔悲壮,主要是"秧歌调","下河调".演出条件十分简单,演员只有六七人,化妆用红纸浸水当胭脂;道具是用门闩作宝剑,杨柳枝作马鞭,玉米须作胡须.贫苦的艺人们撑一条小船串乡赶集,生活飘泊不定,被称为"戏花子."
除了原来的香火戏外,门板戏还不断从徽剧,京剧等其它剧种中吸收唱腔,伴奏,服装和剧目等营养,发展成为"江北小戏".从此,"淮剧"开始在江淮大地上成长起来.
文化名镇白驹场 明清时期,许多文学大家与白驹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创作出一批文学名著,从而使白驹成为一代文化名镇.
据部分学者的研究,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于1367年带着妻子儿女和学生罗贯中隐居白驹场.当时,他的住地西面有一片占地十多亩的芦苇荡,盛产鱼虾.每到秋冬季节,野鸡成群飞来.荡中有一个高高露出水平的土墩子.施耐庵把它比作"水泊梁山",常和罗贯中一起,坐上小船,飘荡在水面上,专心创作长篇小说《水浒》.
在施耐庵的精心指导下,罗贯中以《三国志》为素材,加上评话和戏曲中的轶闻趣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因《水浒》触犯了朱元璋而被抓进天牢,后又染(bìng)去世.罗贯中在白驹附近安葬了他的遗体后,一面整理《水浒》存稿,一面继续创作《三国演义》.罗贯中在白驹时,了解到不少关于东汉时盐城名人陈琳和活动在盐城的孙坚,华佗等人的民间传说,都一一写进了小说中.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
流域地跨河南、安誉闹徽、江告圆苏、山东及湖北5省,由于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淮河分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以废黄河为界,废黄河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k㎡和8万k㎡,有大运河及淮沭新河贯通其间。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都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k㎡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
扩展资料
中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这条分界在袜虚塌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
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从气候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零度等温线)。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