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柳宗元登的柳州城楼在哪里和登柳州城楼柳宗元原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他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他的诗,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
【注释】:
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狂风。
乱飐: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百度百科上有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
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bìng)死于柳州任上。
扩展资料:
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柳宗元的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他的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ZxZidian.com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柳宗元
望漳汀封连。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关心难友,同(bìng)相连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当年登的城楼早已湮灭,但柳宗元当年远望的柳江,从公元815年绵延至今。
柳州的得名源于柳江,每一位柳州人对于柳江都有独特的感情。具体而言,柳州人都是在柳江泡大的,柳州人一辈子不知道要多少次的跨越柳江,柳州人最惬意的休闲方式就是沿着柳江两岸散步。
绝大多数柳州人,包括我,是在柳江学会游泳的。记忆里,七八岁的年龄,炎炎夏日的傍晚,母亲领着我和几个小伙伴,从铁桥边下到柳江边。
江边的鹅暖石被晒得滚烫,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斜阳,水中五彩斑斓的泳衣就“很有夏天的感觉”。
背心一甩,短裤一扔,几个小黑孩跳到江水里,胡乱扑腾。
那时游泳真没人教,悟性好的,几下会了。悟性差的,也不过多喝几次水,游得难看一些而已。
我属于后者,到现在游泳还“两不像”,既不像蛙泳,也不像自由泳。手是自由泳的划水,腿像蛙泳般乱蹬,头在水面之上,游得丑陋且艰难。
但对于年少的我来说,这是一种极其安全的游泳姿势,因为不会呛到水,头在水面之上也可以顺畅呼吸。
柳江毕竟是柳江,也有大江大河的脾气。不知多少柳州人在其中游过泳,也不知道它夺去了多少柳州人的性命。
在柳江里游泳,经常是一下子就踩不到底了。这时记住不要慌,慢慢往岸边游就好了。
绝大多数柳州人水性是很好的,每年新春,泳协都会组织迎春跨江游泳活动,上千人跳入湛蓝的江水中,轻松游到对岸。
不少柳州人,一辈子坚持的唯一运动就是游泳。他们的装备极其简单,一套泳衣加一个泡沫箱,泡沫箱有一根绳子可以绑在腰上。
找好下水点,脱下衣服放入泡沫箱,做一下热身,绑好箱子,开始慢悠悠地往对岸游。
到江心,游累了,抱着泡沫箱随江水漂一段,缓一口气再往对岸游。
游到对岸,也不上水,继续游回来。回到岸边,从泡沫箱里拿出衣服换上,抽口烟,舒服。
清晨或傍晚,游一个来回。
春夏秋冬,天天如此。
这是属于柳州人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柳州附近发现了柳江人遗址,据考察,柳江人生活的溶洞距离江河有一定距离。
漫想,柳江人从溶洞走向柳江的过程,也许就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缩影吧。
夏天,到柳江边,可以看到一群皮肤最黑的柳州人。他们爱这片江水,天天想和它亲近,可是柳江,也有拒人千里的时候。
617、719、831这些数字对于柳州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那些洪峰过柳江的日子,成为那个年代柳州人的集体记忆。
1988年8月31日,柳江最高水位89.71米。
1994年6月17日,柳江最高水位89.92米。
这两次我都经历了,记忆中,菜场所有菜都被抢空了,老妈在家里囤了三个大南瓜,水盆里接满了水。
从家里可以望到竹鹅溪,溪水连着江水,洪水来的那几天,真是每一个小时都看着水线一点点上升,不一会就把一片竹林淹没了。
在家吃着饭,看着水,听着广播,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柳江的水漫过江堤,人们出行的工具变成了船。甚至洪峰过去那几天,要出门买菜也要坐船。洪水退去,水线的痕迹依然清晰,整个柳州城弥漫着消(dú)水的味道。
柳江水浑浊一片,土黄色的江水裹挟着上流漂下的木屑和各种垃圾奔流而去,慢慢的城市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柳州经历的最大一次洪水在1996年7月19号,最高水位达到了93.1米。那时我和母亲旅游去了西安,父亲在柳州上班,一再打电话告诉我们别回来。当时也确实回不来,铁路都中断了。
当辗转回到柳州时,大水泡过的印子留在了我家那栋的二楼。提着行李上楼,遇见邻居,她悲戚地对母亲说:“王老师,还好你们不在,这次太惨了。”
转眼过了二十多年,再翻看那时水漫柳州的图片,不禁唏嘘。
自从柳江上游建了水电站,柳江的水就缓多了,洪水也慢慢消失了。
但老辈的柳州人,和我这样伴着洪水长大的柳州人,还是很怀念柳江的洪水的。
因为洪水,让人们看到了柳州这座城市团结的一面,看到了柳州人那种无所谓的精神。
现在要和柳州老辈人“摆古”(聊过去),最好的切入点还是谈柳江,谈柳江涌过的一次次洪水。
柳江被“驯服”以后,政府想了不少主意美化这条江。
柳江两岸,铺好长长的河堤,供市民每天散步休憩。
柳江两岸,处处张灯结彩,夜幕降临,灯光与江水辉映,如印象派的图景。
柳江之上,游船每晚穿梭,给游客展示十里柳江,十里画廊的盛景。
柳江的核心区域,架设了气势非凡的音乐喷泉,每晚伴着袅袅乐音,水柱起舞。
对于我这种长期流落异乡的柳州人,柳江的每一次变化我都很欣喜。只不过,音乐喷泉看一次也就够了,游船游一回也就那么个意思。
我还是喜欢在柳江两岸漫步,在柳江的每一座桥上穿梭,凝望江波浩荡。
又一次回到柳州,又一次见到柳江。
我每天沿着河堤奔跑,每天无数次的看这条养育我的母亲河。
无论哪个角度,柳江都好看,
柳江,十天前和你道了声“你好”。
明天,又要说“再见”了。
柳江,柳江。
8.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9.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3分;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3分)
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一带)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近及远托景抒怀。前两句是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岭树重遮千里目”,写山。诗人登上城楼,是为了遥望远方的战友。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那山上的树木重重,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他不禁黯然神伤;他把视线收回,俯视着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东去,使他不禁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这是写江流。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结,异常贴切。这句本于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句意,诗人只是稍加点化,便情韵别致。这一句既照应了开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又很自然地引发下文的慨叹。
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寓意。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情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释]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乱飐: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bì lì):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评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柳宗元登的柳州城楼在哪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登柳州城楼柳宗元原文、柳宗元登的柳州城楼在哪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