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哪个诗人是临川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临川出了哪些诗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泊船瓜洲》练习题
2、作者的家乡在( 北宋临川县城 ),从( 钟山 )到作者的家乡只隔着几座山。
王安石的家乡在抚州临川。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里所说的临川先生就是王安石,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更是一名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可以说是一名在很多领域都集大成的有才之人。虽然王安石最后在政治上的地位存在各种争议,但他在文学上的影响是不可动摇的,幼年时代的王安石非常喜爱读书,他从小天资聪颖,诸子百家无不阅览,而且所读过的书大多都达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这也为他以后的才华打下了基础。
他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父亲远游各地,在远游的过程中,既从民间生活中获得了创作的素材,又了解到了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为他以后的诗文创作素材还有从政都做了一定的铺垫。而他以后的仕途,也和他随同父亲游历的经历有关,因为他的文采被文人曾巩所赏识,曾巩便向欧zxzidian.Com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在考取了功名后,他正式开始了为官生活。
王安石的一身写过很多的诗词,散文,他的诗文比较偏于实用性,他不喜欢像柳永那样写一些思想太过浅薄的诗文,他的作品在那个时候的文坛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王安石的诗一般运用大量修辞以及典故,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说理性,他擅长写一些警预后人的诗,风格雄健刚劲,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婉约的作品。但总体来说,读完王安石的作品,总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做人很有原则,但同时又太过固执己见、执拗的性格。或许,这是他拥有人格魅力,但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墙角”正是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但即使没有人会注意到它,它还是会傲然开放,“墙角”这个词同时也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环境恶劣,但是这些梅花还是迎着凛冽的寒风开放,诗人这里所写的梅花和雪一样冰清玉洁,自己独特的香气袭人。作者诗中的梅花正是作者真实的写照,王安石自视清高,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还是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初心,同时他始终保持自己文人的身份,才气谯溢。
关于王安石在政治上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由他所发起的一场“变法”,而后人对于他的变法也是褒贬不一。他的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王安石主张“ 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这期间推出了许多新的治国之策,并且在实行后都有一定的成效,新法中关于人民税收,国防,军事等都作出了一定的改革,使国家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生产水平也比以前增多,军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王安石的变法损害了部分百姓的利益,不符合一些旧派人物的思想,很多旧派接受不了他的变法,但王安石的性格又极为固执,往往连正确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使变法的不足得不到纠正。
由于种种原因,所以他的变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排斥,许多后人常将王安石作为历史批判的对象,一些旧派甚至认为王安石的一场变法将本来和平的宋朝闹的一团糟。对王安石变法反对的人中苏轼和司马光可以说是主力军。苏轼虽然在文学上也欣赏王安石的文采,但还是反对他的变法,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有颇多的矛盾,他对王安石的意见应该是在其父亲苏洵的影响下产生的,苏洵曾写过《辨奸论》来讽刺王安石,但是不能根据前人的一些批评就对一个人算盘否定,从我们所知道的一些作品中足以看出王安石的思想还是很正的,司马光也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信中详细列举了变法的弊端,并要求恢复旧法,而王安石在回信中却将司马光的观点一一驳回,还批评司马光太过守旧。由此可见当时王安石对变法的决心。
王安石变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也有人评价说北宋的灭亡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其实现代人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只能说对于历史上这一事件没有绝对的对错,不能说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了那么多名人的反对就一定是错误的。其实他的思想是对的,只是不适应那个时代。而我认为,临川先生是一个一身正气,同时拥有这诗和远方的人,他的远方就是他将自己的一身投入政治。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下是“诗人晏殊是哪个朝代”,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诗人晏殊是哪个朝代
宋代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