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李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以及李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被称为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益是唐朝人。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物成就
李益边塞诗境界开阔,颇带盛唐余绪,与“大历十才子”诗风明显区别。ZxZidian.com他那首著名的《夜上受降城下闻笛》曾被谱入弦管,为天下人所传唱。
他由于经历过较长的军旅生活,熟见熟闻,故能够撷取大量的边塞题材入诗,带有盛唐气象,是大历十才子中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的。
除了边塞诗,李益还擅长及宫怨、闺怨一类题材的诗。细细品味,李益女性为本的情怀十分深切。例如《宫怨》,一边是良宵美景、春夜苦短的作乐,一边是碾转翻侧、长夜难熬的哀愁。
再如《江南曲》,是首抒发闺怨的乐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常常无端归期失约,使得望穿秋水的商妇,不禁愤恨地想:早知这样,还不如嫁给弄潮儿,虽然轻生冒险,但潮涨潮落总是按时守信的。
李益是唐代诗人。
李益,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扩展资料
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写情》、《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
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
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
李益(748—829), 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下面我们来看看李益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读借鉴。
李益是哪个朝代的
唐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唐代诗人中,出生于陇原的李益,被学者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他每作一诗,教坊乐人都会花钱求取,然后谱曲传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在大历诗坛,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是李益。”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李益的诗歌是一朵难得的奇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唐诗歌的辉煌。
李益,字君虞,生于公元748年,卒于829年,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是当朝宰相李揆的'侄儿。他生于盛世,长于乱世,童年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少年时期遇到吐蕃、回纥和南诏的连年入侵,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生活动荡不安。
李益从小用功苦读,受时代影响,特别爱好诗赋。大历四年(769),22岁的李益考中进士,后在官场拼打近六十载,81岁时逝于礼部尚书任上。
李益的诗歌数量较多,《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二卷165首又二句。清代甘肃学者张澍所辑《李尚书诗集》一卷,收入李益诗173首又五句。李益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边塞诗。中唐诗人中,李益是唯一真正继承了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精髓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在质量上与盛 唐时期的边塞诗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他的边塞诗在当时影响很大,不少诗篇被人广为传抄,谱曲传唱,传遍大江南北。应友人之邀,他曾辑录过自己的边塞诗,定名为《从军诗》,共50首。他流传下来的诗歌,边塞诗占了近三分之一。
李益自认为是汉代“飞将军”李广后裔。他同李广一样,胸怀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渴望横戈塞外,建功立业。在《塞下曲》中,他的这一愿望表现得更加强烈: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类似于今天的军事题材诗歌,谱曲后在军中传唱,一度十分流行。所有的边塞诗人,都以创作《塞下曲》为己任。李益创作过多首《塞下曲》。这首《塞下曲》中, 李益引用了马援、班超、薛仁贵等人的典故,特别是本朝名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把原来戍边将士年老思归的话题,变成了舍身为国的豪言壮语。这首诗,真实地表现了李益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戍边卫国意味着残酷的战争。战争有胜也有负。即使胜利,也是用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李益的边塞诗中,有不少篇章写到了战争的惨烈场面,如《回军行》: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
大战后的边关,榆叶枯黄,白骨累累,呜咽声声。没有亲身体会,写不出如此逼真的场面。这首诗,既是诗人对战争的诅咒,也是诗人唱给阵亡将士的挽歌。
当然,作为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所写的诗歌,不可能尽现冲天豪气, 也不可能都写大漠白骨。李益的边塞诗中,有不少篇章反映了征人的思乡哀愁。
在外族不断入侵的情况下,保家卫国是每个人的职责,驻守边塞的将士更是责无旁贷。但是,远离家乡和亲人,长年征战边塞,将士中间必然产生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哀愁。李益长期生活在边塞军营,思乡之情在所难免。他在《从军北征》中写道: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李益中为大历四年进士。他恃才傲物,在官场多被人忽视凌辱,为众不容。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写诗。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他诗风豪放明快,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作品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等。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导语:对于李益这一人物,大家是否认识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李益人物介绍,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益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益(748-829),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
李益《写情》学习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释
⑴水纹珍簟(diàn):编织着水纹花样的珍贵竹席。思悠悠:思绪很多。悠悠:漫长,遥远。“水纹”句写独宿无眠,回忆往事。
⑵佳期:本指好时光,引申为男女约会的好时机。“千里”句是说,由于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
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蒋防《霍小玉传》中说,李益早岁入长安应试,与霍小玉相爱,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后来,李益回乡探望母亲,不料其母已给他和表妹卢氏订婚。迫于封建礼教,他不敢违拗,霍小玉也为此饮恨抑郁而死。从此,李益“伤情感物,郁郁不乐”。但此诗与霍小玉是否相关有待考证。
鉴赏
这首诗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诗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用虚拟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人物形象,从而深化主题。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心情与外景的不协调,既是眼前情况的写照,更预设了今后的情景。“从此无心”四字表示决心之大,决心之大正见其痛苦之深,终生难忘。“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现出诗人的.心灰意懒,又描绘出主人公的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逼真而且传神。这种虚拟的情景,没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表达虚拟的境界,与一般虚拟手法相比,又别具一格。
李益《听晓角》学习
原文: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译文:
拂晓时分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榆树叶,原来昨夜下了浓浓的秋霜,使得榆叶纷纷坠落。军中的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月亮还未落下,孤零零地挂在天边。
边塞辽阔无边,就连大雁也飞不到尽头。随风传来的晓角声里,吹奏的是《小单于》这首曲子。
注释:
⑴晓角:一作“鸣角”。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⑵关榆:古代北方边关城塞常种榆树,关榆就是指关旁的榆树。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芜”。
⑶汉月:一作“片月”。
⑷无限:一作“无数”。
⑸卷入:一作“吹入”。小单于:乐曲名。
赏析:
李益这首《听晓角》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此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该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
长期身在边关的李益,深知边声,特别是边声中的笛声、角声等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一个特定的音响环境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两诗都是从笛声写到听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思、引起的反应。这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像上述二诗那样,前两句之后接下去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的征人,并进而道出他们的感受,而此诗的后两句却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原来诗人的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从天边的孤月移向一群飞翔的鸿雁。这里,诗人目迎神往,驰骋他的奇特的诗思,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关于李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和李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被称为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