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虞丘在哪里,以及虞城位于商丘那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檀姓朋友你们好: 你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来到这个群中,为什么我知道你们的名字和资料,这个和我的工作有 关了,我是搞网络的,在一家外企业中做公司的数据库,所以我通过网络搜集到你们的资料 ,你们放心,我绝不是你们的身边的人,那绝不会做什么不利你们的事!,我不清楚你们生 边的事,我只是找到你们的相关资料,想在一起聊聊我们檀姓的历史!让你们为姓檀而感到 自豪! 你们一定感叹过自己的姓,追寻过自己的姓,现在,我就为你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的姓— —檀! 我们的姓最早出自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 开始。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功勋众所周知!所以,周武王赐檀木杖一根,赐姓檀!(此历史可以 檀弓。礼记中查到!)此时,也就有了我们的檀姓!还有不同的说法: [檀(Tan) (1)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2)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3)古代鲜卑族姓氏。郡望: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 作长城以绥万里 上弹章而劾三凶, 上联说南朝宋将领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世代住京口。东晋末跟从刘裕攻伐前秦,为前锋进入洛阳,又西进长安,屡立战功;元嘉年间攻魏,官至司空。文帝认为他是前朝重臣,几个儿子都善于作战,便因猜忌杀了他。被杀时,他把帻(z6音责,包头发的巾)投到地下,双眼怒睁如火炬,说:"这是坏了你的万里长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啊!"下联说北宋池州建德人檀固,字以忠,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檀: 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等地均有。 ] 檀 (tan)《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檀氏,齐公族有食 丘檀城,因以为氏。” 姜的后辈的姓:姜(jiang) 吕(lu) 许(xu) 谢(xie) 纪(ji) 丘(qiu) 齐(qi) 强(qiang) 尚(shang) 封(feng) 左(zuo) 薄(bo) 赖(lai) 逄(pang) 申(shen) 向(xiang) 文(wen) 骆(luo) 充(chong) 连(lian) 国(guo) 饶(rao) 盖(ge) 丁(ding) 阚(kan) 易(yi) 崔(cui) 高(gao) 章(zhang) 贺(he) 柯(ke) 卢(lu) 井(jing) 富(fu) 栾(luan) 厉(li) 桓(huan) 景(jing) 柴(chai) 聂(nie) 查(zha) 庆(qing ) 焦(jiao) 梁丘(liang qiu) 望(wang) 戎(rong) 郦(li) 畅(chang) 谷(gu) 浦(pu) 移(yi) 麻(ma) 孝(xiao) 懿(yi) 灵晏(yan) 平(ping) 檀(tan) 闾(lv) 即(ji) 棠(tang) 竹(zhu) 淳于(chun yu) 东郭(dong guo) 太公(tai gong) 将具(jiang ju) 丁若(ding ruo) 乐利(yue li) 申屠(shen tu) 高堂(gao tang) 东宫(dong gong) 士强(shi qiang) 仲孙(zhong sun) 齐季(qi ji) 子襄(zi xiang) 子雅(zi ya) 公旗(gong qi) 子尾(zi wei) 子乾(zi qian) 子工(zi gong) 子夏(zi xia) 雍门(yong men) 闾邱(lv qiu) 卢蒲(lu pu) 卢门(lu men) 翰公(han gong) 公牛(gong niu) 公牵(gong qian) 臼季(jiu ji) 左丘(zuo qiu) 闾公(lv gong) 公纪(gong ji) 余丘(yu qiu) 车门(che men) 虞丘(yu qiu) 南郭(nan guo) 北郭(bei guo) 於陵(yu ling) 章仇(zhang qiu) 三苗(san miao) 汲(ji) 年(nian) 邱(qiu) 甫(fu) 芮(rui) 楂(zha) 有一句话叫:姜,吕,檀是一家!就是此由,致于为吕是何来,本人不做发表!檀姓在此后,还出现过许多人伟人,如:檀道济 (? ~ 436 )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囗。晋安帝隆安末 年,随刘裕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 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 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 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扺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 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 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 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 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 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 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 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 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 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陜西华阴 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bìng)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 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 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 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 ,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 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 ,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 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 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 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 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 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 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 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 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 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 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 策,有九策出于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于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 衔命征讨,可一战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 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 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 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 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将叔 孙建一zxzidian.com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 ,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攻于檀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檀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 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檀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于沙上,以迷惑魏 军。魏军误以为宋军仍有余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于宋军四周。檀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 ,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不复进逼 。毫发末损的檀道济率军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 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 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 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bìng)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 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 ,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 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bìng)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 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bìng)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 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 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 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 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饮马长江。 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 屈死十四年了。 此后,致明初,明成祖朱元璋打天下时,檀氏为一解粮官,专门押送粮草,自古有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之说,可见其重要性!战时,天隆大雨,当时的运输条件远不如现在的情况下,粮草无法跟上明军,使明军大败! 朱元璋大怒,把责任推致粮草不足,下命,檀氏满门抄斩!幸好,当时同殿为官的,石,马二位将军,连夜赶到檀家报信,但是还是太晚了,大军连夜 杀到,使檀氏惨遭灭门,还好当时逃出12位檀姓,三位是当时解粮官的三兄弟,其他的为宗 亲檀氏! 12位怕后面的追兵赶上,便分了12处,逃到全国的12处不同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檀姓现 在分散各地的原由)隐姓隐名,直到清灭明!才使檀氏从出 ~
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出寿县古城往南30公里处,便是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大塘安丰塘。说它天下第一,一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塘,塘堤周长约25公里,水面达5万多亩,是寿县古城墙内面积的近10倍,蓄水最多时能达到近一亿立方米,灌溉着约70万亩农田。二是历史悠久,开挖于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个。一年四季,这里烟波浩淼的清清塘水吸引着八方宾客。尤其是到了春天,塘边垂柳依依,堤坡下排排白杨树茁壮挺拔,农田里麦苗青青,油菜花开,景色怡人。立在塘东北端的石碑上由已故当代著名书法家司徒越挥就的“芍坡”两个大字龙飞凤舞,韵味不凡。而建在塘西北处的孙公祠,松柏掩映,古风朴朴,块块碑石上,记载着率众挖塘的楚国令尹孙叔敖的丰功伟业。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一心想振兴国家,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发现和启用人才是关键。当时的令尹虞丘积极向楚庄王推荐了见识不凡,韬略过人的孙叔敖。楚庄王通过和孙叔敖的一番交谈,发现他才高学富,颇有治国之道,当即任命孙叔敖为楚国令尹。这在当时的楚国是权力仅次于楚庄王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最高领导。 孙叔敖没有辜负楚庄王的重托,也没有给虞丘丢脸,更没有让楚国百姓失望。他一朝大权在握,便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倾心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孙叔敖在位十二年“奉职循礼”,“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政绩斐然。但他最大的功绩还是兴建了安丰塘。公元前597年至公元前591年,孙叔敖选择了主要产粮区的寿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丰沛的地理环境,发动数万百姓,大兴水利,开挖了纳大别山境内龙穴山以西、小华山以东的花水入塘和引淠河水入塘的芍陂。明嘉靖《寿州志》称:安丰塘“旧有白芍亭,汩而为湖,因名芍陂。”南北朝时梁曾在寿春县南部设置安丰县,因芍陂在安丰县境内,所以又称安丰塘至今。梁在此设县名安丰,是不是这里有了芍陂后,百姓年年日子过得平安丰足,故才有此名,就不得而知了。 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比漳河渠、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建成还要早二、三百年。芍陂灌溉农田万顷,使楚国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楚国最后决定迁都寿县,与这里有水利之优,粮丰物足不无关系。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十分注重对它的修治和利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对安丰塘进行了维修和加固,使其成为淠史杭水利工程中的一座重要的反调节水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寿县县委组织了当时3个区的26个公社的农民及县直机关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共11万多人,肩抬板车拉,采运八公山石头,顶风冒雪苦战两冬一春,修筑块石护堤,垒建防浪墙,大大提高了安丰塘的蓄水能力。虽然这些艰苦的付出和两千多年前孙叔敖率众修芍陂相比微不足道,但今天看来,30年前寿县县委能有那么大的举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谋利,已是十分难得和不易了。如今安丰塘蓄水灌溉着寿县全部耕地面积的约三分之一,确保了寿县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粮食丰产丰收。 让孙叔敖当年无法想象到的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芍陂仍在滋润着农田,给当地百姓带来丰收,带来喜悦,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后人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纪念他的伟绩,1600多年前就在塘边建起了孙公祠,而且历代都有修葺,时刻提醒着后来的位重权高的决策者们,当官就要象孙叔敖这样为民谋利造福,才能得到民众永远的崇敬。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安丰塘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将继续恩泽百姓,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然而任何奇迹都是人创造的。当我们漫步孙公祠,对孙叔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时,不禁对楚庄王和虞丘致以深深的谢意。楚庄王作为一国之君,能从善如流,采纳虞丘建议,大胆启用孙叔敖,并委以重任,这是百姓的福份。而身为令尹的虞丘明知推荐人才,自己就会被取而代之,还积极荐才,也非常令人敬佩。试想如果虞丘只想一已之利,不从强国富民去考虑,不愿荐才,或只荐蠢才庸才,孙叔敖就很有可能被埋没,被扼杀。而楚庄王要是一个只听信谗言的昏君,尽管你孙叔敖才高八斗,治国有方,我就是不用你,那也一切都无从谈起,在2500多年前的寿县大地会不会出现天下第一大塘,就很可能是个未知数了。从这个角度上去看孙叔敖的被重用,则是当时楚国百姓的福份和幸运,也是寿县世代百姓的福份和幸运。战国时赵国大将军廉颇勇猛过人,战功卓著。他“负荆请罪”和蔺相如留下的一段“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然而,赵孝成王一死,赵悼襄王继位后听信谗言,廉颇很快被夺去军权。徒有壮志的廉颇一气之下投奔了魏国,渴望得到魏王的重用。可魏王并不信任他。无法施展抱负的廉颇又来到楚国,结果仍然是没能建功立业,整日郁郁寡欢,最终抱憾而死在寿县。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葬在淮河岸边的八公山上,每天遥望安丰塘,注目孙公祠,心中难免涌出一种酸楚,不知是感叹自己空有将才难施展,还是羡慕孙叔敖幸遇明君建伟业。 在上中学时,当读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课文时,我尚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面对安丰塘那一望无际的绿水清波,我似乎明白了,中国几千年来,江山代有人才出,缺乏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一种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启用人才的机制。人才能不能脱颖而出,得到重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更多的时候就取决于是否能遇到开明的君主,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喜怒哀乐和素质高低,而百姓没有一点选择权,只能靠碰运气。遇到明君,从国家到地方每一级任命的当权者,真正能为国家着想为百姓谋利,踏踏实实办些利国利民的事情,则是百姓之大幸。若遇到昏君,所用之人,或无所作为,只谋私利,贪得无厌;或胡乱作为,留下些荒唐工程,贻笑后人,百姓只能感叹命运不好,自认倒晦。这对国家来说,对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才来说,对渴望每位官员都是贤能廉洁为他们办实事谋利益的百姓来说,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据史书记载,孙叔敖在令尹位十二年,虽然清政廉洁,功绩卓著,但并非一帆风顺,曾三起三落。然而他能“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因为孙叔敖深知,官场上身不由已,命运掌握在楚庄王手里,随时都会莫名其妙地被革职而无权,因此他十分珍惜手中权力,争取在位时运用好手中的权力。春秋时期,生产力还很低下,集民力兴建芍陂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压力之大,困难之多,可以想象。对孙叔敖来说,芍陂的开挖,他永远无愧令尹一职,无愧于楚国百姓了。记得有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500多年了,孙叔敖还活在寿县百姓心中。纵观千百年来,在寿县为官的众多官吏们,有的人恐怕在寿县百姓心中连25年,甚至两年也活不到。倘若是个贪官污吏,所作所为,只能得到百姓的谴责和唾骂。在芍陂开挖后200多年才迁往寿县的楚国都城早已毁坏,建于更迟的南北朝时的安丰县城也早已塌陷,如今都难觅踪影。可来到世上就是谋利于百姓的安丰塘似乎感动了上苍,历经战火和灾难,至今仍然健在。 如今,凡是来到安丰塘的外地宾客,无不为它悠久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着的巨大作用和独特的风光所惊叹,继而又为对安丰塘的开发不够,宣传不力,致使它养在深闺人未识所遗憾。我却不敢苟同这种看法。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赞誉安丰塘的诗文并不鲜见。近20多年来各种考证安丰塘,介绍安丰塘,歌颂安丰塘的文章更是屡见各种报刊书籍。电视专题片也是从中央到省、市台多次播放。能开发安丰塘,发展旅游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为百姓谋取更多的利益,对寿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当然是好事,孙叔敖九泉之下若有知,一定会感到高兴的。把安丰塘宣传出去,对发展旅游固然重要。而我却认为,崇尚和效仿孙叔敖开挖安丰塘所昭示出的“当官有权就应该为民谋利造福”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做些实事,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许多年来,安丰塘边绿柳渐少,花草枯萎,不尽如人意之处颇多。她象是一位亭亭玉立、天生丽质的姑娘,却渐渐变得蓬头垢面、破衣烂衫,总让那些兴致冲冲,慕名而来一睹她芳容的人们感到有些怅然,有些惋惜。如能为她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给她添上几件时尚而又合体的新衣,使她更加靓丽,更显秀美,更具魅力,谁还能挡得住游客纷至沓来的脚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