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妙喜寺位于哪里,以及妙音寺在哪里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战国至秦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春申君黄歇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而得名.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改菰城为乌程县,属会稽。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期220),嬴政南巡会稽,途经乌程。时项羽随叔项梁避仇于此,羽“观秦始舆,大言‘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因名其处曰掩浦,又称项浦。
秦二世二年(前期208),项羽在江子汇东北筑城,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后世称“项王城”(子城,今湖州人民公园一带)。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太湖干涸。
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杨(阳)郡,故鄣属丹杨(阳)郡。
永建四年(129),分会稽浙江以西为吴郡。乌程属吴郡。
中平二年(185),分故鄣县南、东境置安吉、原乡两县,仍属丹杨(阳)郡。
兴平年间(约195前后),乌程严白虎聚众万余人起事,后被孙策破灭。
建安中(约210前后),骆统为乌程相,善于治理,民户过万。
三国
吴黄武元年(222),分乌程、余杭置永安县。
永安元年(258)十月,孙皓加封为乌程侯。乌程政治、经济地位日趋显要。
永安年间(258-263),官府发民筑青塘、孙塘、皋塘,遏太湖之水以卫民田。
宝鼎元年(266),分吴郡乌程、阳羡、永安、余杭、临水与丹杨郡故鄣、安吉、原乡、於潜9县置吴兴郡,治乌程.
晋
太康二年(281),改永安县为武康县。析乌程西境为长城县,东境为东迁县。
永和四年(348),王羲之任吴兴太守,曾至东效乌山言:“百年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乎!”后称此山为“升山”。
永和中(约350年前后),郡太守殷康发民开东塘,溉田千顷,以地多芦荻,因名荻塘。
咸安年间(371-372),谢安发民开城西官塘,民获其利,誉称“谢公塘”。
太元中(约385年前后),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为吴兴太守,时乌程令羊不疑之子羊欣着绢裙昼寝,献之伎痒,取笔在其绢裙上书写。后被艺林传为佳话。
南朝
梁天监二年(503)著名诗人柳恽任吴兴郡太守,八年复为吴兴郡太守,发民重浚郡北青塘,后称柳塘。又于郡西南筑西亭,与主簿、著名文人吴均同赋《西亭五韵》。
大同七年(541),武帝萧衍建妙喜寺于州西金斗山。
梁代,郡太守建霅溪馆(亦称古公馆)
陈永定元年(557),长城(今长兴)人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
隋
开皇九年(589),陈亡,废吴兴郡,并武康入余杭,并故鄣、安吉、原乡人绥安,并东迁、长城入乌程。划余杭、临安、於潜归杭州,绥安归宣州,乌程归苏州。
仁寿二年(602),置湖州,治乌程。复置武康、长城两县,属湖州。大业末,复改湖州为吴兴郡。
五代
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鏐改长城县名为长兴。
周显德六年(959)二月,升湖州为节镇,称宣德军,以州刺史钱偡为节度使。
大宋辉煌!!!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鏐纳土归宋。奉敕拆除子城。
七年(982),析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
天圣年间(1023-1031),湖州绫、罗能染深红、浅红、淡红等色。因其色可与玛瑙缬媲美,故名“湖缬”。
宝元二年(1039)知州事滕宗谅奏准建州学。胡瑗(安定)执教,经学治事并重,明体达用,教育有方。庆历年间,宋廷取其法为太学之法,世称“湖学”。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出知湖州。抵任甫3月,以“讪谤朝廷”,被捕系狱,世称“乌台诗案”。
建炎三年(1129),金将完颜宗弼(兀术)举兵南下,占建康(今南京),经广德,越安吉,取临安(今杭州)。岳飞在长兴缠岭、将军山与金兵鏖战,“六战六捷”,擒王权,俘金军首领四十余,击退金兵。
绍兴二年(1132),由释净梵等劝募,密州观察使王永从捐资,在归安县思溪圆觉禅院刊印《大藏经》5480卷,世称“思溪圆觉藏”,为我国佛学重要经典总集。
绍兴八年(1138),湖州知府宇文时中刊印吴缜所撰《新唐书纠谬》及《五代史纂误》。
淳熙年间(1174-1189),湖州境内大量生产丝织品,乌程、归安的樗蒲绫,双林的纱、绢,安吉的丝、绢,武康的“天鹅脂”丝绵名闻遐迩。
嘉泰元年(1201),湖人谈钥纂成《吴兴志》20卷(今存)。
嘉定十年(1217),德清吴潜考中状元,淳佑十一年(1251)官至右丞相。
宝庆二年(1226),改湖州为安吉州。
淳佑年间(1241-1252),箸名藏书家陈振孙撰成目录学专箸《直斋书录解题》56卷。
南宋时(1127-1279),湖州制镜业兴起。所产铜镜,有方、圆、葵花、心形、带柄等形状,背面镌有牌号、铭文。以石家镜、薛家镜最箸名。作坊多在湖州市区仪凤桥一带。
元末明初时期衰弱!!!
近代崛起之
清代
十八年(1661),“庄氏 明史狱”案发。庄廷 系南浔人,因编纂《明书》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等被人告发。庄被戮尸,其家籍没。
八年(1669),长兴沿太湖新筑湖堤,三十四溇港各有跨桥。
十七年(1678)春,戏曲家洪升寓居武康前溪,组织演出其杰作《沉香亭》(后改名《长生殿》)
九年(1731),德清县人沈铨赴日授画;近二年后归。
六年(1741),湖州王一品斋笔庄开张,以“天官”图像为商标,经营善琏村所制笔。因“齐、健、圆、锐”,被称“湖颖四德”,著誉大江南北。
三十四年(1769),德清戚蓼生中进士,在京得曹雪芹《石头记》并作序,世称“戚序本”。
道光五年(1825),上海福润、永和合信局在湖州开设分局。此乃湖州民信局之始。
十四年(1834),知府吴其泰发民开浚乌程三十六溇及碧浪湖。
二十年(1840),范来庚纂成《南浔镇志》10卷(今存)。
二十三年(1843),著名文字学家严可均卒。
五年(1866),湖州士绅沈丙莹、钮福皆禀请浙抚开浚乌程、长兴溇港,至八年竣工。
八年(1869),湖州首家加工经营面粉的商号--陈德兴切面真粉号在城内中街开业。
十年(1871),浙抚杨昌浚奏派湖州知府宗源瀚疏浚碧浪湖及三十三溇港。
是年后,因连年战乱,湖属各县,人口锐减。清廷实行“招垦、招细”政策,河南、湖北、安徽和浙江宁、绍、温、台等地乡民陆续迁入安吉、孝丰、长兴等地。
十三年(1874),知府宗源瀚主修,湖人陆心源、周学浚等纂成《湖州府志》,集历代《湖志》之大成,为湖州最后一部府志(今存)。
光绪三年(1877),湖州最早的碾米坊--同成义碾米坊开业,以石臼、杵碓为工具,手工操作,时称“碓房”。
五年(1879),湖州产生丝208万公斤,时占浙江全省总产量三分之二以上。
七年(1881),陆心源建千甓亭于府城东门月河街寓所,内藏汉魏六朝古砖。
九年(1883),南浔电报局开业,隶属上海电报总局。
十一年(1885)十一月,上海《申报》在湖州设售报处。
十七年(1891),湖州创立电报局,属南浔电报局管辖。
十八年(1892),孙志熊纂成《菱湖镇志》45卷(今存)。
二十年(1894),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佛礼甲游猎莫干山。此后,美、英两国传教士相继上山游览。二十四年,英国传教士伊文思在山上占地筑屋。
二十一年(1895),湖州发生“海岛教案”。
二十六年(1900),德清县新市创办二等邮局。
二十七年(1901),上海南翔文洁女塾迁至湖州马军巷办学,由基督教监理公会主办。后迁入海岛新校舍,改名为湖郡女塾。
是年,大清湖州府邮政分局开业,隶上海海关税务司邮政局。
湖人沈翔云、秦力山等在日本东京出版《国民报》(月刊),为当时较早出现的反清刊物。
二十八年(1902)六月,建立湖州府中学堂。
是年,湖绅沈谱琴在东街家宅捐资创办志卫学堂,开湖州私人办学之先河。
钱玄同等人创办《湖州白话报》。
梅溪设立竹商公所,募勇保护竹筏运输。
三十一年(1905)六月,湖州士商**抵制美货,以抗议美国政府排华和残杀华工,并印发署名“陆家花园”的反美爱国传单。
客民杨洪兴在德清县创设洛舍布厂。
三十二年(1906),秋瑾抵南浔浔溪女校执教。
三十四年(1908),在城内紫城巷成立湖州商务分会钱业会馆。
晚清举人俞恒农等捐资建立海岛图书馆。
基督教监理会设湖州海岛中学堂(民国4年改名为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德清县新市合资兴办德新轮船公司,经营客运业务。
王笙甫、范芹圃等人以10万两白银开办公益缫丝厂生产“牡丹牌”白厂丝。
钱恂应沈谱琴之聘,代理湖州府中学堂校长,其弟钱玄同在校代理国文教员。
南浔梅月牌、梅花牌湖丝在南洋劝业会上获超等奖。
湖州的历史 =======每一位湖州人应该知道的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83年10月,实行撤地建市,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
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历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明代小说家凌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18名。“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湖ZxZidian.com州历史沿革简表
年 代
史 实
备 注
夏(公元前21世纪)
防风氏在今德清县武康境内建国
商(公元前12世纪)
地属勾吴
吴太伯与弟仲雍奔荆蛮,自号“勾吴”
周
太伯开辟吴地,湖州即“三吴”之一
“三吴”指苏州、湖州、吴江
春秋战国(公元前248年)
置菰城县,为春申君封地
因泽多菰草,故名菰城
秦王政 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于菰城置乌程县
以乌申、程林两家善酿酒而得名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吴王刘濞封地内
德清县莫干乡境内有刘濞采铜铸钱遗址
三国(公元266年)
孙皓设置吴兴郡
取吴国兴盛之意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废郡置州,废乌程、武康、长城(今长兴)等县合置湖州
因滨临太湖而得名
唐武德四年(621年)
复置湖州,领乌程一县
唐武德七年(624年)
领乌程、长城、武康三县
唐天宝六年(742年)
改湖州为吴兴郡,改临溪县为德清县
以“德清山”而命名
唐乾元六年(758年)
复改吴兴郡为湖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
领乌程、归安、长兴、安吉、德清、武康县
乌程县东南十五乡划出,分置归安县,归安县始设于此
元元贞六年(1295年)
省下废州,置路,湖州路,领一州五县,即长兴州、乌程、归安、安吉、德清、武康县
升长兴县为长兴州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改湖州府,领乌程、归安、德清、武康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
领乌程、归安、德清、武康、安吉、长兴县
复长兴州为长兴县
明正德二年(1507年)
领安吉州、孝丰、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县
升安吉县为安吉州,领孝丰一县,仍隶湖州府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领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县
改安吉州为安吉县,与孝丰县并编湖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
吴兴县
撤道废府,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4月27日)
湖州解放
1950年
嘉兴专区辖吴兴、长兴、嘉兴、嘉善、桐乡、崇德、德清、海宁、海盐、平湖县
撤销湖州、嘉兴两市
1951年
恢复湖州市建制
1953年
嘉兴专区,辖2市17县
安吉、孝丰、武康、昌化、余杭、於潜、临安县划入
1958年
湖州改县属市
1978年
嘉兴专区更名为嘉兴地区辖10县
地区驻地迁湖州
1979年
恢复湖州市建制
1981年
撤消吴兴县并入湖州市
1983年
湖州市辖德清、长兴、安吉3县,城区、郊区2区
撤消嘉兴地区,湖州升地级市
1988年 辖德清、长兴、安吉3县,湖州市直管乡镇 撤消城、郊区建制,实行市直接领导乡镇体制
2003年
湖州市辖德清、长兴、安吉3县,吴兴、南浔两区
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
参考资料:;id=87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人,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当时住在湖州南郊的杼山妙喜寺(也称妙峰寺),是妙喜寺住持。
翻译:(这里是)苏武隐居写书的地方,地处东吴(长江沿岸)第一名山,乾隆曾六次到这里游历,是江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安乐处所。这里是引用典故,用来赞美这个地方人杰地灵。
“茶圣”陆羽是哪一个朝代的人物你知道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陆羽是哪个朝代的,欢迎参考阅读!
问:陆羽是哪个朝代的?
答:陆羽是唐代的
人物生平
传说之一
“陆羽随关中难民南下,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传。但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如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扬子江中心的中泠泉(在今镇江,又称南泠泉)列为第七品。有意思的是张又新还记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时的一些茶艺专家认为,南零水和临岸江水,一清一浊,一轻一重,对茶圣陆羽来说是不难分辨的。陆羽逝世,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衢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2]
传说之二
陆羽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可竟陵这个地方留给陆羽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你只要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就能迎面闻到这一浓郁的伤感气息。他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用语诙谐,但其实也属事出无奈。貌丑和结巴也就罢了,可“不知何许人也”一句,实在让人无限同情。
陆羽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对此都毫不隐讳。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犹在。
积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时正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与积公感情深厚。积公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子吃饭,同一块草甸上玩耍,一晃长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积公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积公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十二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传说之三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传说之四
陈师道在《茶经序》里这样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也就是说,陆羽是天下第一个写茶书的人,对茶事人事功不可没。
因为有了一部《茶经》,陆羽从唐代起,就开始被人尊称为“茶圣”,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巨大荣誉。而陆羽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估量的。
从火门山(天门山)上下来之后,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诗里收录了他著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传说之五
据说,唐代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妙岭变庙岭
很早以前,老庙岭街东去百余步,据说有一座古庙,建筑壮丽,殿院别致,名叫“妙喜寺”,是随舟漂泊至此的落魄男女修建的,多为女尼。
到了晋代,道教理学家葛洪游历到葛店,穿“芦海”,过泥潭,专来“妙喜寺”游览,大仙参拜了神佛,观看了殿院壮景之后,来到寺院旁的岭岗上(现在的庙岭街),兴致勃勃地说:“此岭北枕神山(指白浒山),南引神塘(指红莲湖),神山神水,并美齐名,妙岭妙岭!”。
随后说:“天下大乱,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粮丰万担。”回到寺中,师太摆上香案,拿出文房四宝,又招来全寺众尼跪在大殿上,求葛洪留下“天下大乱,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粮丰万担”的墨宝。在落款时,葛洪思量片刻,随笔写下“于妙岭葛洪书”。于是便有了“妙岭的地名。
自此,“妙喜寺”的香火更旺了,外地捕鱼者都纷纷至红莲湖来捕鱼,后又引来很多到此求生的拓荒者。“妙喜寺”方圆数十里的荒湖从此变得热闹起来。他们在这里从事捞渔捞虾和开荒种田。昔日的泥潭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塘和堰,昔日的“芦海”变成了一片肥沃的良田。后来,矗立在碧波绿洲中的“妙喜寺”在一次战乱中被毁。
不知哪一年,有马姓数家和叶、田、赵各一家,在妙岭上开起店做生意。一天,马姓一老者,亲自书写了“庙岭第一摊点”的招牌挂在自己的店前。人们无不赞誉:依“妙喜寺”古庙的“庙”字名岭,既没有遗忘葛洪的命名,又记载了“妙喜寺”这一古庙的原址,真是一字记下千年史。从此,庙岭的名字就一直流传至今。
庙岭镇隶属于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位于鄂州市西部,毗邻华中重镇武汉,有国土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
乡镇概况
辖脉岭、桐岭、中份、庙岭、长林朱、大雄、大叶、黄泥畈、红莲、吴力、栈咀、大屋、大廖、安城14个行政村,1个农场,143个自然村,198个村民小组,8342户,27961人,是鄂州西部重要的农副产品和物资集散地,是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园林集镇。
庙岭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中游经济带金三角的中心。辖区内平畴依托冈峦,山丘环抱湖泊。东有金鸡报晓的黄金山,北有流水潺潺的龙井泉,西有昭王之墓的龙井泉,南有风光如画的红莲湖,相传曾是吴王孙权休闲垂钓、闯王李自成卸甲饮马的风水宝地,如今湖北第一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湖北红莲湖旅游度假区"落户于此。
庙岭镇依据自身的特点,在经济结构中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借北山南水,资源富足的条件,建立了"水里莲、蟹、蛙,山上林、果、花,院内牛、羊、鸭"的三大特色经济产业区。
第一、以红莲湖为中心建"十里水产特色养殖长廊",新增养殖面积3000亩,年收入100万元,实现了水产资源大镇向水产经济强镇的跨越。
第二、以武黄高速、葛庙路为载体建"十里绿色长廊",新增面积3000亩,建成林果花卉苗圃基地。
第三、以农户家庭为依托,建了十个"畜禽养殖示范点",新增出栏禽畜3万头(只)。
第四、以省直绿化基地为契机,植树绿化1000亩,让长山披绿装。
第五、以劳务输出为途径,新增外出打工人员1000余人,多收入500万。
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6亿元,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入18000万元,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600元,年均增长6%。
依托"四湖三区两山一村"(红莲湖、梧桐湖、严家湖、扇子湖;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武黄高速庙岭服务区、绿岛海湾休闲区;龙泉山、黄金山;红莲新村),在"人"身上做文章,让客人吃出"绿"味,穿出"土"味,住出"洋"味,游出"韵"味。通过旅游休闲,让游客来得欢心,玩得开心,花得愿心,走得舒心。
--吃出"绿"味。(1)发展特色水产品。庙岭镇水产资源丰富,养殖面积5万亩,每年可提供大量肉质鲜嫩的螃蟹、武昌鱼等特色产品。(2)发展精装香麻油。庙岭镇盛产芝麻,全镇现有土榨房8个,年产香麻油5万公斤,油质上佳,千米之外余香犹存。将香麻油注册上市,让游客吃得放心,买得欢心。(3)发展蔬菜瓜果。重点发展大棚蔬菜1000亩,为游客提供反季节蔬菜,加快发展胡柚、草莓等时令水果。
--穿出"土"味。庙岭人工织染土花布远近闻名,纯绵土花布可制成时装、床单、枕套、香袋等,价廉物美,颇受城里人青睐。计划引进一个服装厂,开发土花布服装系列产品,让游客体味穿农家衣的快乐。
--住出"洋"味。红莲湖旅游度假区五星级会所即将建成,日接待能力500人次,极大增强了对外接待的功能。绿岛海湾休闲山庄计划建成可日接待200人次的休闲别墅群。游客可享受到同城市星级宾馆一样的居住条件。
--游出"韵"味。立足红莲湖开发,打造旅游品牌,把红莲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华中地区最负盛名的集休闲、度假、娱乐、疗养、商住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度假区。同时,大力开发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将红莲新村建成农家风味一条街,让游客享受"吃农家饭、穿农家衣、住农家屋、摘农家果"的乐趣。
社会发展
全镇有学校14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3所,有教职工302人,其中在职职工230人。通过"普九"达标,全镇都实现了校校楼房化,并进行了绿化和美化,教学设备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社会与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实现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手段。有镇卫生院1所,各村都建有卫生室,基本解决了农民治(bìng)的问题。全镇有文化活动中心3个,个体娱乐、休闲活动场所6处,有篮球场15个,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十分活跃。全镇有民办幼儿园4个,为小孩学龄前教育提供了方便。有1所条件优越的福利院,80%的五保老人都得到了集体供养,少数不能住进福利院的,各村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坚持用经营城镇的理念,实施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一是在投资200万元兴建政府办公楼的同时,加大集镇主要街道的路灯、花坛、下水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城镇建设投资1800万。二是向上级申报了葛店开发区至红莲湖供水线路工程,让庙岭人尽快能用上卫生水。三是完成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四是完成了葛湖路土方工程。五是庙岭互通式立交桥已动工建设。与此同时,加大整治力度,优化集镇环境,成立专班,治理"二乱"现象。实现花坛美化、路灯亮化、设计特色化。
京珠高速、沪蓉高速、武汉外环在此交汇,对外可快捷地西连三峡,东接浦东、北上首都,南下广州;樊(樊口)寺(武汉李贵寺)路、葛(葛店开发区)、湖(梁子湖区)呈十字状贯穿全镇东西南北,辅以硬化的村级公路,镇内交通极为通畅。
庙岭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东方水泥厂已正式投产,投资500万元绿洁纸业公司已投产、红利编织袋厂扩大了规模。2006年又签约了广州恒大的旅游房产项目,水上训练中心的体育项目,湖北应用技术学校的教育项目。
很早以前,老庙岭街东去百余步,据说有一座古庙,建筑壮丽,殿院别致,名叫"妙喜寺",是随舟漂泊至此的落魄男女修建的,多为女尼。
到了晋代,道教理学家葛洪游历到葛店,穿"芦海",过泥潭,专来"妙喜寺"游览,大仙参拜了神佛,观看了殿院壮景之后,来到寺院旁的岭岗上(现庙岭街),兴致勃勃地说:"此岭北枕神山(指白浒山),南引神塘(指红莲湖),神山神水,并美齐名,妙岭妙岭!"。
随后说:"天下大乱,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粮丰万担。"回到寺中,师太摆上香案,拿出文房四宝,又招来全寺众尼跪在大殿上,求葛洪留下"天下大乱,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粮丰万担"的墨宝。在落款时,葛洪思量片刻,随笔写下"于妙岭葛洪书"。于是便有了"妙岭的地名。
自此,"妙喜寺"的香火更旺了,外地捕鱼者都纷纷至红莲湖来捕鱼,后又引来很多到此求生的拓荒者。"妙喜寺"方圆数十里的荒湖从此变得热闹起来。他们在这里从事捞渔捞虾和开荒种田。昔日的泥潭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塘和堰,昔日的"芦海"变成了一片肥沃的良田。后来,矗立在碧波绿洲中的"妙喜寺"在一次战乱中被毁。
不知哪一年,有马姓数家和叶、田、赵各一家,在妙岭上开起店做生意。一天,马姓一老者,亲自书写了"庙岭第一摊点"的招牌挂在自己的店前。人们无不赞誉:依"妙喜寺"古庙的"庙"字名岭,既没有遗忘葛洪的命名,又记载了"妙喜寺"这一古庙的原址,真是一字记下千年史。从此,庙岭的名字就一直流传至今。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