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文言词有哪些和表被动的文言词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文言文实词:
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文言文实词:
安
(1)形容词。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文言文实词:
倍
(1)动词 。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2)量词。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4、文言文虚词: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5、文言文虚词: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犹得备晨炊)
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 毕:①尽(毕力平险) ②全部(群响毕绝)
7. 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 ⑤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
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 ③将要。(今当远离)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 ⑥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望采纳,谢谢!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bìng)、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问问团队体育爱好者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6-27 21:30 最佳答案焉一、兼词。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1、表疑问。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同“之”的用法。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这篇文章)《捕蛇者说》③时而献焉(它,指蛇)《捕蛇者说》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呢”“了”“啦”等或不译。例:①因以为号焉(不译)《五柳先生传》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呢)《鱼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译)《〈论语〉十则》四、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样子)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dú)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zxzidian.Com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 (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dú)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问问团队第一时间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6-27 21:31 -- 相关内容 •文言文虚词用法10.09.03•怎样能够把文言文翻译好啊?还有诗词的赏析?10.09.12•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者10.09.12•跪求背高中文言文、诗词的方法10.09.09•文言文中的虚词“而”有哪几种用法?10.08.16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文虚词用法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高中文言文虚词用法 -- 在线求助 团队:学海泛舟 类型:初级团 满意答案:4282 团队宣言:意欲学,宜毅学;佚亦… •已知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600,被… •许多人在通过有流水的独木桥时,往… 鱼非鱼 等级:17采纳率:42.0% •问一道数学题 •帮我解决一下哈!急急急! 精华知识 •为什么用红笔写字就是对别人不礼貌… •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有什么特点? •怎样在短时间说好普通话? •BC与BQ个是什么意思 •中国为什么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的… 热门搜索 春捂秋冻 MBA学费 兔儿爷 恙虫(bìng)新拆迁条例 蜱虫 亮叔九一八事变 团购网 掌纹五星级公厕 杜兰特 菅直人汗血宝靴 中秋节 更多热门专题 春秋战国三大思想家 思想家,研究思想、思维和思考模式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 古今中外富有智… •临朐奇石•古剑奇谭-琴心剑魄今何在•衡山独秀 南山主寿•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国古代六大名忠臣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其他的词类还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区别词、语气词。以上的词类中还有些比较不常见的词,比如,名词中还有一种叫做“方位名词”。总结出来如下:1、名词:有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等。2、动词:"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这点比较容易的,很容易掌握)3、代词: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你我他等)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 什么"" 哪""哪儿""哪里 ")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 ”)4、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5、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6、连词: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和连词(如"和""及""或者""或""又""既"。)7、助词:分为结构("的""地""得")、动态("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吗""呢")。8、语气词:分为陈诉("的""了""吧")、疑问("吗""么""呢")、祈使("吧""了""啊";)、感叹语气("啊""呀")。备注:其中的区别词不是特别常见(区分事物的分类,如"慢性""急性");在初中或高中学习阶段,一般熟悉常见词类和副词,介词等词类就可以了。建议:此上的词类并不需要特别地去死记硬背(没有效果或效果甚微),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分析句子的结构,而这些词类就可以在分析中熟记起来,比如说看到“沙沙沙”的拟声词很容易就知道是指声音。
一、子
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3、动物的卵:鱼~。蚕~。
4、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棋~儿。
6、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7、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14、姓。
二、尤
1、特异的;突出的:择~。拔其~。无耻之~。
2、更;尤其:~甚。~妙。此地盛产水果,~以梨桃著称。
3、姓。
4、过失:效~。
5、怨恨;归咎:怨天~人。
三、也
1、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非不能~,是不为~。
2、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3、表示句中的停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地之相去~,千有余里。
4、姓。
5、表示同样:水库可以灌溉、发电,~可以养鱼。
6、单用或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他会英语,~会法语。游客里面~有坐车的,~有步行的。
7、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结果都相同:你去我~去,你不去我~去。他左想~不是,右想~不是。
8、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虽然雨下得很大,他~来了。即使你不说,我~知道(你说了,我知道;你不说,我也同样知道)。
9、表示委婉:你~得对人宽容点儿嘛。这事儿~只好如此了。
10、表示强调(有时跟上文的“连”字呼应):七八岁的孩子~学会电脑了。连爷爷~乐得合不拢嘴。
四、之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五、曰
2、叫做:哲学上名之~同一性(哲学上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同一性)。
关于文言词有哪些和表被动的文言词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