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陈仓石鼓现在在哪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陈仓石鼓来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要想梳理这一缘故,只需整理一下石鼓晃动的运势就可以了。先说一下这一石鼓的使用价值,他们是中国最开始的石刻诗文,乃篆字之祖,被孙中山称之为“中华第一文物”,由于这种石鼓还专业拥有“石鼓文”的称呼定义,是中国文本在历史zxzidian.Com上关键的一环。北宋时期,司马光鼻祖诸葛池通过数番波折总算再度寻找9面石鼓,也有一面没有找到。向传师之后在屠户家里找到另一面,用作了磨刀。之后经历多个时期,石鼓于北京呆着,直至上世纪抗日战争爆发,石鼓又开始了南进避灾的运势。解放以后被展示在北京故宫。
陈仓石鼓,一共十个,现阶段剩九个半,如今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馆珍宝馆,即宁寿宫后殿。特辟展厅,储放标准不错。很少人打搅,展厅里较为清静。陈仓石鼓发掘出于陕西省宝鸡市,发掘出地址就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边上相邻的山里,如今修了“中华民族石鼓园”。古时候的陈仓如今归属于大部分市区。石鼓是唐朝发掘出的,一开始针对石鼓的由来各不相同。唐代诗人韩愈作《石鼓歌》在其中提及“周纲凌迟处死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好乾方受朝贺,诸侯国剑佩鸣相磨。”那时候以为是周宣王阶段所制。
石鼓的发觉及储存上的缘故:十面石教最开始发觉于唐,储存在凤翔府,期内有撒落丢失,最后详细储存着。北宋微宗时,石鼓被运至卞京,金兵攻占卞京后,石鼓被金兵所得的,元灭金后,元人运石鼓去大多数即现在的北京。抗日战争时期,为维护古宫珍贵文物,石鼓被奔走运往上海市,重庆市等地,抗日战事结束后,又带回北京市,现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抢掠到北方地区,石鼓与宋宫廷的其他宝贝也被运往了燕京,此后元明清三个时期石鼓就一直没离开过北京市。抗战期间,石鼓随故宫文物北迁过程中有到过南京市、四川,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因此石鼓从宋代离去陕西省,至今已是1000很多年了。自然也包含陕西省。上博馆藏品的铜器,发掘出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总数很有可能还许多,在其中还不缺宝贵的乃至珍贵文物。
陈仓,古称西虢,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周文王母弟虢仲在此封地西虢,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设虢县,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设陈仓县,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因闻陈仓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县。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陕西省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这是本辖区置县2600多年来的一次历史性重大变革,标志着本辖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陈仓区位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区委、区政府驻地虢镇。现辖18镇、372个行政村、2250 个村民小组、60万人(陈仓区辖18个镇:虢镇、阳平镇、千河镇、磻溪镇、天王镇、幕仪镇、周原镇、贾村镇、桥镇、县功镇、新街镇、坪头镇、香泉镇、赤沙镇、拓石镇、凤阁岭镇、钓渭镇、胡店镇。其中,县功镇、新街镇、坪头镇、香泉镇、赤沙镇、拓石镇、凤阁岭镇、胡店镇委托西山工委管理)。东西长119公里,南北宽68 公里,面积2580平方公里,耕地7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陈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14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被冠以国家级食品工业大县、绿色果品基地县和科技、文化工作先进县的美誉,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县“四连冠”称号。现在的陈仓区是陕西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主体层,已融入宝鸡“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城市经济发展圈。境内的虢阳星火产业开发区被列入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项目,陈仓科技工业园被纳入宝鸡高新区管理。
陈仓工业基础雄厚。境内拥有渭阳柴油机厂、宝光集团、群力无线电厂等部、省、市属企业12户,区及区以下企业6000多个,乡镇企业2.5万个,乡镇工业园7个,乡镇企业集团8个,私营企业1200余户,非公有制经济占到辖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2.8%,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新型建材、电子电器、医(yào)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支柱产业。秦川系列酒、FA303并条机、华伟水泥、祥和面粉、惠民奶粉、毅武方便面等优质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
陈仓农业结构趋优。通过实施优粮、优果、优菜工程,涌现出了太公庙蔬菜、西枸蘑菇、鲜家山苹果、鹪鹩庄花椒等60多个农业特色村,形成了以优质粮、果品、蔬菜、林特等为主的四大农产品基地,粮经面积比为69:31。奶畜、生猪、肉牛羊、禽蛋等发展较快,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9%。
陈仓基础设施齐全。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宝成、宝中铁路通往南北,310国道和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北、中、南线穿境而过,距咸阳国际机场130公里、 省城西安150公里,城内路网呈现“七纵五横”框架,交通便利。 天外天大酒店、西虢宾馆、海星超市等商贸设施完备。西兰乌光缆穿境而过,城乡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10万门,移动、联通通信等全国联网,用户达2.6万户。
陈仓旅游资源丰富。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虢季子白盘、西周何尊、先秦石鼓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国家级文物承载着悠远的历史文化。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到3A 级景区钓鱼台可寻访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隐居垂钓之故地,目睹中国西部钓鱼台影视基地之景观;登临省级森林公园西镇吴山可饱赏奇峰鼎峙之风光,一览金陵川山清水秀之美景;去灵宝峡观光、雪山洞度假、千王海游船,可尽揽秀、古、壮、奇、雄、险之风采。
陈仓投资环境较佳。全面推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出台了优化经济环境暂行规定和扩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TCL集团、湖南湘火炬、秦川机床、 青岛啤酒和宝商集团等上市公司已在我区投资发展。
陈仓区委、区政府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团结和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在“开发古陈仓,建设新宝鸡”的伟大事业中,抢抓西部大开发、“一线两带”、宝鸡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三大机遇;实施项目带动、城市化带动、科教带动三大战略;狠抓城市建设、经济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大重点;实现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传统工业逐步向新型工业、农村经济逐步向城市经济三大转变,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确保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07年分别突破40亿和1.5 亿元大关,把陈仓区建成陕西经济强区。
陈仓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流域古老文化发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给我区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理念及色彩。
陕西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也是西周时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陕西省什么是西周文化发祥地
陕西省宝鸡市是西周文化发祥地,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宝鸡古称陈仓、雍城,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7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及陈仓石鼓、何尊、逨盘、铜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
周朝文化的起源地在哪里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担任“国宝守护人”,为大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第三件国宝,由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人”。它就是陈仓石鼓。
在守护国宝时,梁家辉充满感情地说:“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都已经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它有多伟大,可是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他们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
陈仓石鼓上所记录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刻诗文。
陈仓石鼓发现于627年。
627年,正是唐朝贞观元年。当年,一名牧羊的老人,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坡发现了10面馒头状的花岗岩石体。花岗岩石体形状像鼓,上窄下大,圆而见方,高二尺,直径一尺多,被称为石鼓。由于发现地是在陈仓,又被称为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最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上面刻着当时谁也看不懂的文字。后来,经过专家考证,证明上面的文字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后被人称为“籀文”,或“石鼓文”。所记录的内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渔猎之事。
人们根据陈仓石鼓上面的文字,将10个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陈仓石鼓有着一段颠沛流离的传奇故事。
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长子李亨逃亡到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时,听说了陈仓石鼓的事情,感到好奇,便让地方官员将陈仓石鼓全部运下山来,送到雍城。李亨获得了陈仓石鼓后,如获至宝,一有空就和文武官员一起来研究、把玩石鼓上的文字。
可是,没过多久,叛军就追赶到雍城附近。李亨无法抵挡叛军的攻势,便打算撤退。他不愿意陈仓石鼓落到叛军的手里,在撤退前将它们全部埋到城外的荒野地里,对外则宣称陈仓石鼓全部损毁丢失了。
陈仓石鼓的第二次露面,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
806年,陕西的地方官员,通过以前留下的资料,请人将陈仓石鼓挖掘出来,重见天日。可是,地方官员并没有对陈仓石鼓进行妥善保护。
韩愈听说这件事后,专门上书朝廷,请求将陈仓石鼓转移到都城的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派人对石鼓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晚唐皇帝们,根本就没有心思来做这些文物保护工作。直到814年,曾经两次拜相的一代名臣郑余庆发现韩愈的上书后,再次进行呼吁,这才让陈仓石鼓送到了当地的孔庙里。可是,这时候10面陈仓石鼓只剩了9面,其中的乍原石鼓丢失了。
可惜的是,唐朝末年,群雄并起,战火重燃。保存陈仓石鼓的孔庙被焚毁后,9面陈仓石鼓全部被人盗走,再次“人间蒸发”。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进入一个比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北宋初年,凤翔知府司马池经过一番艰难地寻找,居然找到了9面陈仓石鼓。然而,没有乍原石鼓,陈仓石鼓就是不完整的。司马池心急之下,派人仿造了1面乍原石鼓。宋仁宗喜出望外,对司马池进行了嘉奖。
可是,当宋仁宗见到10面陈仓石鼓后,很容易就发现了仿造的乍原石鼓,对司马池进行了问罪。
对了,司马池有一个儿子,叫司马光。
幸运的是,1052年,北宋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在关中一家村民家里,发现了乍原石鼓。几百年间,乍原石鼓被用作舂米臼、磨刀石,上面的文字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
好在10面陈仓石鼓终于“团圆”了。
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外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
10面石鼓上的文字虽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它是描写秦贵族阶级畋猎的一首长诗,有两面石鼓("千沔鼓"、"车工鼓")的诗句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不好,只留只言片语,但其大致意思还可以体会到。
"汧沔鼓"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原文大意为:"在婀娜杨柳笼罩之中,汧河里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鲇鱼、鲤鱼在水里成群结伴,君子在垂钓,有很多小鱼在缓缓游动,白鱼正在抢食水草,黄白相间的鱼便鱼,影子照在河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这是多美的意境,让人感叹,使人陶醉。"车工鼓"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盛言车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随从张弓射箭,追赶猎物的场面。
"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酃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汧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
"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
流传历史
唐朝
初次发现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安史之乱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
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再次出土
石鼓被掩埋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陈仓石鼓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内的名家主持挖掘。韩愈还因此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但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奏折在朝堂上被积压了8年之久。
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
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这就是后来曾经轰动天下,也常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作原石鼓。
9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中呆得并不安稳。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间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令人痛惜的是,风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运一空。陈仓石鼓,在乱世中重新遁迹于草莽江湖。
宋朝
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导演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
当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并逐步剿灭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全国的经济与文化在短短数十年得到恢复,并取得了飞跃。当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书画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闻得此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10块大石,试图投君王所好。
司马池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迹。
心急的司马池施展了画蛇添足的拙劣招数,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做伪。很快,他便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这一招果真让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奖。
只可惜,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9面石鼓现世,又经历造假风波,因而失踪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动天下,坊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到了风翔后,石鼓残断的历史才获得转机。
屠夫家中寻到失踪的"作原石鼓"
向传师是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最初与石鼓的渊源,来自于他重金求来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在对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时,他意外发现,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但事实上,"作原石鼓"已遗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问世,否则宋仁宗又怎会满天下张贴黄榜以高官与重金相求呢?
"作原石鼓"拓本的发现,令向传师彻夜难眠。经多方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源自关中的太氏家族。唯恐夜长梦多,他立刻便备马出发。
当抵达太氏村庄后,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原来,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于瘟疫。官府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财产全部烧光。这个噩耗,对于千里跋涉而来的向传师而言,可谓晴空霹雳。
身心疲惫的向传师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隔日清晨,向传师被后院传来的磨刀声惊醒。原来,客栈后面一个屠夫正在磨刀,向传师循声走到屠夫门前,只见屠刀被磨得寒光闪烁,而令向传师一惊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虽然破旧却有几分石鼓的风貌。他走近细看,磨刀石上隐约浮现的一些熟悉的字迹依稀可辨。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不久凤翔知府接到一封向传师的书信。于是,连夜调集军兵赶往关中,护佑石鼓与向传师回到风翔。随即又将石鼓送往汴梁。向传师因寻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诸多封赏,并获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终得团圆,但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却仍在继续。
石鼓颠沛流离命运屡因战乱难止
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个书画皇帝。在对待石鼓的问题上,他不仅继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痴迷,更多了一重溺爱。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随后,又被他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后来,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东北荒原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
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出土地点
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元明清
藏身燕京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于凤翔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近代
然而,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稳日子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仓皇筹备撤退,将国宝文物大量地转运至台湾。此时,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陈仓石鼓,被仓促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终得保全。
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
西周重器太多,我只挑几件我觉得一定要说的重器中的重器(对我这种理科生的理解也就是重器的二次方)来介绍一下。
一件夏商周的青铜器,最贵重的地方在哪里?器型大,用料足,纹饰精美,还是年代悠久?其实都不是,而是在其身上的铭文有多少个字。当然,如果器型足够大,纹饰足够华美,那也牛掰,比如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你总不能拿800多公斤重、只有3字铭文的后母戊鼎和一个有4字铭文的青铜酒爵比,然后说酒爵更好,毕竟不是同一个体量上的东西。
因为在那个没有简牍和纸记录历史的年代,这是一个能用文字展现当时真实历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一件优美的金文作品,有很高的书法价值。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的字型,也就是书法家们书写的大篆。那些字多的铭文,不知道被练书法的人临摹了多少遍了。
大家有听过“海内三宝-中国三大鼎”吗?海内三宝指清朝末年所发掘的三尊青铜大鼎,分别为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
从重量上来看,排第一和第二的加起来,都没有第三的大克鼎重。大克鼎就比大盂鼎少1个字,也是排到了第三。就算当时后母戊鼎被刨出来,也无法和这3个鼎进行比较。大有什么用?大克鼎还是毛公鼎的6倍重呢。人家会说:我们更关注你有没有文化。难怪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上篇 夏商篇 结尾处也讲到过,商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渐渐多了起来。因为青铜的珍贵,而且作为礼器的青铜器也不是随便一个土豪就能使用的。光有钱没用,你还得有官职爵位。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的事绝对不会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至少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甚至是记录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1976年3月,陕西临潼零口公社西段村村民在打井时发现了一个西周窖藏,出土了151件青铜器,其中就有著名的利簋。
利簋仅仅高28厘米,近8公斤,被国博安放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角落(陕历博说:我先去哭会,你懂的)。虽然器型较小,而且纹路也不像大禾方鼎那么有特色,但是它却是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镇国之宝,其重要性远在后母戊鼎之上。
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在它的内腹底部有32字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百度百科上说有33个字,第一个铭文是“武王”二字,不赞同这个说法,其实第一个铭文就是王字旁加一个武,就是一个字“珷”,特指武王,在大盂鼎铭文上也出现了“珷”同样的写法)
这篇铭文的意思是:武王去征伐商朝,在甲子日早晨,岁星(木星)出现在头顶,一天就打败了商,在攻下商都城后的第七天,王(这个王不是武王,应该是成王)在“阑”这个地方论功行赏,赏赐右吏(官职)利(人名)青铜,做成祭器来纪念先祖檀公。
百度百科把这里的“王”解释成武王。只有对当今的王才称王,已经去世的王称谥号(死后由其子和大臣共同盖棺定论定的号)。如果这里的王是武王姬发的话,那说明做器时姬发是当时的王,既然还没死,那是怎么知道死后谥号是武王呢?所以只能讲这里的王理解成武王的儿子成王。就是利这个人做器的时候,武王已经去世了,有了武王这个谥号,而历史也记载武王在伐纣后不久就去世了。
一想到武王伐纣,这估计大家脑海中浮现了封神榜,各路神仙妖怪开始打架。那些电视剧都是根据清人为了扬道抑佛而瞎掰的《封神演义》拍的,千万别信。(以后有空谈谈佛教道教,我是不是给自己挖太多坑了?)看看上面铭文,一天就打败了商,哪来的封神榜的那么多回合交战。
可是问题来了,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到底是在哪一年?首先,专家采取了碳14测年法,将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进行检测,框定出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头顶正上方的天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这一历史学的著名悬案终于告破,利簋居功至伟。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解读,只能说上面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解读,目前我们只是暂时得到了一个大体上还算认同的说法。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断的那么多年代中,这也是我唯一一个觉得有点道理的结果。
如果该簋是铸造于成王时期,那又一个疑问出现了,显然,成王也参加了武王伐纣,还给利发了奖金。可是史书上记载,当武王去世时,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再由儒家大为歌颂的周公(姬旦,鸡蛋,名字特别好记,周武王弟弟)辅政,等到成王成年后,再把政权还给成王。可见当年成王和周公应该为抢夺政权产生过纠纷,但最终周公做了退让,和平交接。是否是为了歌颂制周礼(周礼是儒家的基础)的周公,而要美化这段历史?难怪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当大家再到国博的时候,一定要问问工作人员利簋在哪里,走到那个阴暗的小角落看看这个很不起眼的货。还不要忘记再踮起脚尖看看腹底的那几行铭文,这样才能彰显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顺便再提一下,藏于国博的“天亡簋”也是铸刻着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
商朝的酒器地位最高,而酒器中以爵为尊。武王伐纣伐的那么简单,本来以为要经过三大战役,没想一天就怼到位了。这引起了周王室的思考,敬神事鬼有毛用,喝酒会喝傻B,生活太奢侈只会让自己更堕落。用孟子的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周王室就贬低酒器的地位,抬高食器地位,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在食器中,鼎的地位最高。鼎是用来煮肉的,簋是用来盛饭的(那时的饭是粟,即小米)。从此时开始,鼎才成为青铜器的王者,成为最高权力的代表。
但是这话由周王室自己说,总是感觉不太好,所以最好要找个古代先贤,由他把鼎的地位确立。夏禹,这个传说中治水的君王,由他制九鼎的故事就可以有。至于如何执行就简单了,先把九个大鼎铸好,以夏禹的口吻在上面铸刻上禹治水完成后,让九州牧献上吉金,铸造九鼎,分别刻着各州山川风物,每个鼎代表一个州。然后偷偷把鼎埋在某处,突然有一天,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刨啊刨,把这九个大鼎刨了出来,将其做为祥瑞进献给周王。周王大为高兴,说寡人没文化,快找个专家来认认这上面啥字啊,然后专家查阅了很多文献做了很多科研最终发了一篇paper。说这个就是当年大禹制的九鼎啊,我们的武王伐纣,是以有道伐无道,现在天降祥瑞,说明上天都支持我们周室的正统地位。
上面周制九鼎的猜测都是我个人的想象,我也没啥证据来佐证。毕竟秦始皇把九鼎弄丢了,古文记录的又不完备,只能凭我们去发挥想象了。你们就当个故事,姑且听听。所以,对于九鼎的故事,我把放到了西周篇,而不是夏商篇。
在接下来每个篡权的君主,都想着把九鼎的故事再拿出来说说。我曾在西安博物院看到了莽新时期的九鼎。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王莽想对西汉政权做手脚时秘密派人去铸造的。
周礼规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高级士三鼎二簋,低级士一鼎一簋。
汉武帝时期,提出推恩令(该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封诸侯过了几代之后独霸一方的威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主父偃曾说出一句著名的话:“生当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意思就是我活着就要当用五个鼎来吃饭的大官,如果不行,我也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被五个鼎给煮了。为什么强调是五个鼎?因为九鼎那是汉武帝用的,刘邦曾在白马之盟说过非刘姓不王。主父偃不是刘姓宗亲,自然不会封王,也达不到诸侯的级别,他能干到最高的级别也就是大夫,五鼎四簋的规格。
先普及一下背景知识,西周12个王,武成康昭穆龚懿孝夷厉宣幽。比较出名的事件有:武王伐纣;成王初期,周公辅政;成康之治(一旦有“之治”都是好的,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穆天子西游;龚懿孝夷时期,国势逐渐衰微,诸侯不朝;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周召共和;宣王中兴;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西周都城在丰镐二京,隔着沣水对峙相望。在灭商前,周只是殷商的一个小诸侯国,长居于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目前都属于宝鸡市。而宝鸡也是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铜器,故宝鸡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宝鸡在周代称雍城,后来改称陈仓,是不是很耳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对了,就是这个陈仓。在唐至德二年,陈仓山听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当时正是安史之乱紧要关头,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凤翔府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这个陈仓山上也同时发现了镇国之宝秦石鼓10枚,这石鼓又被称为陈仓石鼓。目前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就建在陈仓山的半山腰上,非常的大气,强烈推荐一去。
周原一带自古就开始出土青铜器。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出土了“尸臣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在秦国境内设立郡县,于是在周原设有美阳县。《汉书·郊祀志》中记载“美阳得鼎,献之”,太中大夫张敞还释义铭文,断其年代,证实了文献中记载的周人活动区域,“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臧”。这件尸臣鼎是周原遗址上出土最早的一件青铜器。当然,这个鼎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1963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陕西宝鸡贾村镇居民陈堆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然后刨出了个铜器。次年,陈堆夫妇离开宝鸡,临走时将铜器交给陈湖保管。1965年,陈湖将其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宝鸡市博物馆常驻收购站的工作人员看到一件高40厘米的铜器,感觉是一件珍贵文物,马上上报领导并以30元的价格购入。经专家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尊。该尊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当时的宝鸡市博物馆就是现在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1975年,这个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博前馆长马承源在尊内底部发现有12行122字铭文,解读后并命名为“何尊”。这就是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五年时,在新营建的东都成周(洛阳)对其下属宗小子“何”的训诰,夸奖了何的先父的功绩,并赏赐了何,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洛阳),即“宅兹中国”。表明了洛阳是古中国的所在地,即天下之中。何尊铭文是“中国”一词出土最早的见证,“中国”作为一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意义非常重大。
现在理解中国邮政的Logo为啥这么画了吧?
陈仓石鼓现在在哪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陈仓石鼓来历、陈仓石鼓现在在哪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