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发生在山西哪里,以及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主要人物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一般都认为《莺莺传》是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西厢记说的是唐朝时期的故事,作者是王实甫,属于元朝。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人物介绍:
1、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塑造的栩栩如生、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最早出自元稹的《莺莺传》。
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中指出:“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
崔莺莺,同一个人,却有两个身份,三种性情。因为她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现实人物和文学形象。
她在文学里活了五百年!于是,有现实里的身份和文学里的身份。现实里的崔莺莺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西厢邂逅恋人。
2、张生元曲《西厢记》里的人物,名为张珙,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张珙与崔莺莺在一个寺里偷情成亲,其故事被一剧元曲《西厢记》广为流传。
话说崔相国死后,他的夫人郑氏带着小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在回家的路途中,经过河中府普救寺,一路奔波劳累,便在寺上住了几日。
这时崔莺莺19岁,诗琴书画,样样精通,在她父亲去世之前,就把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大儿子郑恒。
作者介绍:
王实甫,字德信,元朝杂剧作家。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河北定兴人。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明陈所闻《北宫词纪》收《商调集贤宾·退隐》套曲,署为王实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可知其六十岁时已退隐不仕。
但曲中又有“红尘黄阁昔年羞”、“高抄起经纶大手”,则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与杂剧作家王实甫并非一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为数不多,可是作者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接触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一一封建社会中青年人的恋爱和婚姻问题。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是一见倾心式的。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壁垒的森严,青年男女苦于没有机会接近,很自然的会产生这种爱情。从佛殿相逢到墙角联吟之后,张生和莺莺就真诚的相爱了,他们互相愉悦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倾慕的是彼此的才华。这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然吸引,没有考虑到门弟和财产。这是当事人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家长专横的强制。显然这是和封建礼教的要求相违背的。
封建婚姻制度的特点就是不承认青年人有决定自己终身大事的权利,而要由家长来包办,形式上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骨子里是要讲究门弟的高低,计较财产的多寡,完全不管男女双方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张生是一个“白衣秀士",虽说先人作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肃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莺莺是相国的小姐,她父亲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有着赫赫的声势。他们的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都有所差异,而且莺莺曾经由相国许配给郑尚书的长子关恒为妻,因此他们两人出于自由意志两相情愿的爱情就必然和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发生剧烈的矛盾。
孙飞虎围普救寺,推动了这个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张生和莺莺在患难之中更加巩固了爱情。老夫人当兵变之时亲口在大庭广众中许下的婚约,因为张生用计退走了贼军,应成为这对年轻人得到幸福归宿的有力保证。《西厢记》就是描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之产生丶发展丶遭到破坏以及他们如何为爱情而斗争丶终于获得胜利的过程。作者在剧本中所展示的冲突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礼教丶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势力和要求自由表达爱情丶自由结合的青年一代的冲突。剧本还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对封建压力所作的斗争。
《西厢记》的结局是喜剧性的,《西厢记》的生命历久不衰,一直为读者所喜爱,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精心塑造了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西厢记》在元代杂剧中有它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在体裁上丶结构上丶人物性格描写上,语言风格上,它都有自己的特色。《西厢记》是一部大型的诗剧,它的文辞很美,诗意很浓厚,这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是罕有和无与伦比的。
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地点在河中府(山西永济)的普救寺里。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说张生(bìng)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ZxZidian.com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此剧流传版本甚多,大致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刻本(李贽、王世贞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骥德、徐渭注,沈景评)、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陈继儒评)、明天启间乌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蒙初校注)、民国五年(1916)贵池刘氏《暖江室汇刻传剧第二种》重刻凌氏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阁刻本(李贽评)、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汤显祖、李贽、徐渭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