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忆东山是在哪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东山再起里的东山在哪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忆东山二首》
唐 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之处。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了解这个,就会觉得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 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自己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象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着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象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象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又何尝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呢,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ZxZidian.com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又怎能对得起东山的风物呢?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这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着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无疑地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是何等澹泊,何等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忆东山》是大诗人李白游历绍兴东山景区时,留下的名作。东山是魏晋名士谢安的故地,李白一身崇拜谢安的风流气质,前后数度到当时的大城市绍兴(会稽、越州),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
插茱萸是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bìng)。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在此处的意思是兄弟们在遥远的家乡插茱萸过节的时候应该会发现少一支,因为自己身在异乡
有一个传说
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bìng)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bìng)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忆东山》全文注音是:
bú xiàng dōng shān jiǔ ,qiáng wēi jǐ dù huā 。
bái yún hái zì sàn ,míng yuè luò shuí jiā 。
wǒ jīn xié xiè jì ,zhǎng xiào jué rén qún 。
yù bào dōng shān kè ,kāi guān sǎo bái yún 。
1、《忆东山二首》全诗是:
忆东山二首
唐代: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2、这首诗的译文是: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3、这首诗的赏析: 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4、这首诗的诗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先录李白诗如下
《东山两首》
其一
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其二
我今携谢妓。
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
开关扫白云。
先解释一下“东山”。
东山,因靠曹娥江东岸,所以称“傍山带江”。山高不过100多米,是古始宁县北端界口,北接上虞地界。因风光秀丽,当年谢安在此“高卧山林”,“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等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直到四十余岁出仕,这就是“东山再起”典故的由来。
东山胜景,曾使历代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倾倒。仅李白写到东山的诗也不止三五篇。著名的如《忆东山两首》,其一是:“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照谁家。”
诗中“蔷薇”、“白云”、“明月”是暗写蔷薇洞、白云轩、明月轩三个景点,一语双关,不知就里的读者,还难解其中的意思呢!
[翻译]
其一
已经很久没到东山那个地方游玩了,那里的“蔷薇”(亦双关东山的景点名)兀自又开了几回了罢,那里的“白云”(亦指东山那个地方名为“白云”景点)还像以前那样卷舒自如吗?如今皎皎“明月”,却又不知多情地照落在谁谁谁的窗棂印花格子之上呢?
你只要一首的翻译,另一首我也翻译一下:
其二
我如今携着谢灵运的红颜知己,引颃高歌远离世俗的人群。想到东山那个地方,洒脱一游,向山而住,试扫白云。
试译。不好之处。见谅。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