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竹里馆独好在哪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竹里馆特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独字用的好。
王维的五绝竹里馆中,首句是“独坐幽篁里”,这个“独”字的妙处就在于,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诗鉴赏
《竹里馆》描写在远离人烟的竹林深处诗人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诗人独自一人,尽情地弹琴,时而发出长啸。在这幽静的竹林里,没有别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它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进来,洒落在诗人身上,给予诗人深情的慰藉。
这首诗也采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首句写静境,次句写动境,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而愈见动中之静。与《鹿柴》、《栾家濑》等篇不同的是,本篇不着意写景,侧重写人,而且是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中以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的月夜竹林为背景,将外物—— 幽篁、深林、明月与人的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有机地融合起来,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怀。尤其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照应首句“独坐”二字,表现出了诗人与明月相亲相爱、肝胆相照的关系,同时也反衬了人世的冷漠。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合为一体,这就启迪我们:要摆脱尘忧俗虑,进入禅宗所推扬的“无念为宗”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净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寻。意蕴深奇,语言浅易,可以说是妙绝天成的佳句。
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
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象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世说新语·栖逸》载有阮籍访苏门山隐者孙登,惊闻孙登长啸之声震荡山谷的故事。
诗中表达了王维对阮籍、陶潜的钦慕。他们还认为:
“结句还暗示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很可能诗人从白天就坐在竹林里享受那幽静的乐趣,一直坐到日暮圆月升空以后。全诗二十个字,描绘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天地。”(《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整理:zhl201612
怎样理解王维的《竹里馆》?
这首诗我在讨论王国维论诗词的“有我”、“无我”之境的时候是用来作为示例使用的。
世人写诗,“有我”容易,“无我”难。为何?作为抒情言志的韵文,诗本身的功用就是表达。表达什么呢?表达诗人的内心,这自然就带入了诗人的思考和想法,成为“有我”之境凸显的作品。
而“无我”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达到“无我之境”,则需要超然的心态,跳出自己营造的诗的意境,让自己高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从内心俯视自己。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读者自己来感受阅读当时的感觉,诗人本身形象只是一个道具,隐藏在这种“无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隽永。
这不光是写作手法的问题,更是心境问题。
所以王国维又说:
非高手不能为之啊。
《竹里馆》就是王维这个高手的作品。其实和王维的称号“诗佛”比起来,他本身在诗坛的成就是远高于“禅诗”的。王维在年轻的时候,同样的风流倜傥,走马京华,同样的贬谪加身,塞外风刀,所以他的诗其实是多元化的,唐朝后来的诗人只取他一个角度,就自成名家。如果咱们当面称他为“诗佛”,王维绝对不带笑的,这其实是对他诗坛地位和能力的一种贬低。
这种花名一样的封号,纯粹就是大家开心,强行加注。
王维晚年的作品因为修禅而带有清淡空灵的味道,是佛学的作用还是历经生死的淡泊?都有可能,也许仅仅是不年轻了,技巧纯熟而心态日趋平和。我们具体来看这首《竹里馆》:
诗意简单直白,并没有什么难懂的。我相信朋友们也不会要一句句解读这首诗,没有这个必要。
我们要清楚的是王维如何用这简单的二十个字,几个平常的意象“幽篁”、“弹琴”、“长啸”、“明月”、“深林”构建出不同于“有我”之境的“无我”?
有我之境,就是诗人写诗人自己的活动和情感;无我之境,就是诗人把自己当成客观对象来描写。
为什么能读出空灵、冷寂之感?就是以超然物外的视角来描写、来表达。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是谁在独坐,谁在弹琴,谁在长啸?好像是诗人,也更像不是诗人。即便是诗人自己,也如同一个画面中的人物,“我”只是远远地在看。
这种手法就叫“以物观物”,这种效果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的“我”,说的就是作者自己。
作品里的作者形象只是一个道具,让表达更加委婉。
作为盛唐山水诗大宗,王维的清淡别有特色,我们和其他盛唐名家做个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王维晚年的风格、《竹里馆》的风格了。
孟浩然也是山水田园大家,我们看他的《过故人庄》:
孟浩然是发自身心地热爱田园生活,所以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浓浓的世俗之乐来。
读李白的《望天门山》:
我们能在描写中感受到诗人和风景的积极交流,这些景色都是因为诗人而存在,情感都在有意无意中灌入了文字,李白的作品就是“有我”之境的极致。
至于杜甫的写景,我们看《蜀相》:
诗圣笔下的景色都是他表达自身忧国忧民大志趣的工具而已。景色是什么,到底如何美,对ZxZidian.com他而言,并不重要,但他就是写得漂亮,让风景成为他抒情的利器。
而这些种种,都不是王维。
王维写诗,没有自己、没有情感、没有交流,只是高高地、远远地、静静地看。
这可不就是天地大“道”、佛、上帝的视角嘛。
从这个角度来说,称之为“诗佛”又挺贴切的。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一、《竹里馆》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注释赏析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竹子,四君子之一,是君子之花,有着超凡不俗的品格。“岁寒三友”,竹子又在其中。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还可以从郑板桥描写竹子的诗句中去体会竹的品质和王维爱竹的言外之意。
竹
郑板桥(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适合一个人修身养性。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相当于现在的“吹口哨”。《封氏闻见记》云:“人有所思则长啸,故乐则歌咏,忧则嗟叹,思则吟啸。”
⑷深林:指“幽篁”。一幽一深两字体现了竹林的幽静深远,正是修身养性好地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王维乃超凡脱俗之人,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翠竹,皆可与之为友相伴。
三、译文
我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生活,只有一轮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四、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王维以此为名为字为号,可见他与佛教的深远渊源),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的佛教思想是理解诗歌思想意境的一把钥匙)。古人还有一种说法是,“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相。”可见古人对他的推崇之高。王维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起点高)。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代佛教盛行,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多咏山水田园,所以苏轼也赞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赏析
此诗写出了王维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佛教好静的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画面,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佛系思想),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佛教庙宇,多居名山大川,远离尘世)。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佛系思想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绝佳表现,值得大家好好的品味赏析。为了全面地了解王维的思想,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其他诗作的诗句中去寻找证明。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以上三首诗都可以看得出来,王维的思想态度和写作的风格,可以为我们理解《竹里馆》起个相互印证的作用。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