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虎(1874~1963),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他兄弟五人,即夏仁溥、夏仁澍、夏仁析、夏仁虎、夏仁师,排行老四,乡人成其为“夏四先生”。清朝戊戌变法那年(1898年),25岁的夏仁虎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开始了他整整30年的官宦生涯。新 ►夏仁虎的诗文(2篇)
夏仁虎生于书香门第,3岁开始识字,启蒙的是他的母亲。7岁就会对对子,伯父出上联“犬吠千门月”,夏对下联“鸡啼五夜霜”,可见他的早慧。儿时他还常常偷看小说。11岁师从江南名家陈作霖,学作文章。但他偏爱诗词,不喜八股。有一次他在雨夜偶得断句:“窗外芭蕉篱内竹,一般夜雨两般声”,陈伯雨谓有词意,于是有“两声词人”之号。一说是有一次赶上秋风夜雨,忽得句云:“篱外芭蕉,窗前竹叶,一般风雨,两样作秋声。”遂有“两声词人”之目。不过自幼“不喜八股”大概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应童试考秀才曾一再落榜。后来他回忆说:“余应童试亦再黜,至今思之,头犹作楚”。事隔多年想起来还头疼,真是印象太深刻了。
光绪十七年,夏仁虎这年18岁,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中了秀才。古代学宫旁有泮水,童生考取秀才后,要到学宫明伦堂谒学老师,曰“入泮”。夏仁虎是光荣“入泮”了。次年,夏仁虎因岁考成绩优异,补上了廪生。这在当时更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清制秀才必参加岁考,考不好有可能被黜革,很严格的,所以过去有俗话说“秀才怕岁考,叫花子怕狗咬”。
光绪二十一年,22岁的夏仁虎,因其出色的才学受到当时江苏学政龙湛霖的赏识,被选送江阴南菁书院深造。该书院系光绪中黄体芳任江苏学政时所建,不课八股,而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兼及于小学、天文、地理、算法之类,是很有名的。夏仁虎回忆当年的“同院生多贵家子弟,酒食征逐甚繁”。夏仁虎和他们闹不到一起,“唯日坐藏书楼,泛览载籍,学识始少进。”
光绪二十三年,夏仁虎24岁。这一年对夏仁虎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甚至可说关系着他的一生。他参加萃科考试,成绩突出,录取为“拔贡”,有了直接去北京升学或作官的机会。唐宋本有“选粹“之制,“拔贡”之名始于明代。清制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称为五贡,而拔贡最难。萃科定十二年一次,于酉年举行。夏仁虎录取为拔贡,是他极感自豪的事。30多年后他提及此事,说是“萃科旧制,阅十二年逢酉一举,县拔一人,殆同汉之茂才异等,非唐宋明经榜所得拟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清朝戊戌变法那年(1898年),25岁的夏仁虎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开始了他整整30年的官宦生涯。他是晚清的秀才、拔贡、举人,刑部、商部、邮传部的小京官。辛亥革命后,他先后在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为官,并成为国会议员。张作霖入关后,夏仁虎先后担任国务院的政务处长、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北洋政府作鸟兽散。1929年,时年55岁的夏仁虎弃官归隐,专事著书和讲学,担任了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妄图拉拢他,他毅然拒绝的日寇的利诱,保持了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晚年的夏仁虎尽管双目失明,仍然笔耕不辍,直到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夏仁虎和妻子张玉贞有八子一女,其中第六子夏承楹的妻子便是伟大的女性作家林海音。
碧海红桑色色新。北来庾信枉伤神。且抛心力化词人。
银雁弹愁谁与听,金虫偎梦不成春。洛花风里定愁君。
海上有仙山。东望漫漫。往来潮汐那曾闲。试问三清清几许,恼煞黄冠。
倦鸟早知还。鹤唳遥传。闷来点笔写烟峦。犹有耐冬花一树,伴影松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