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

宋代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 ►王应麟的诗文(12篇)

同时期人物-维基百科

人物生平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223年8月17日)生於庆元府鄞县,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1296年7月13日)卒,年七十四。父亲名撝,字谦父,为楼昉的学生,曾官吏部郎中,预修中兴四朝国史。应麟天性聪敏,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举进士,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於读经史。后授衢州西安县主簿,县民误以其年少可欺,输纳赋税时故意延迟,应麟请求郡守,绳之以法,民皆畏服,无人再敢误期。时县内驻守军校正酝酿闹事,县令翁甫仓皇间不知计将安出,应麟前往说之以礼,事乃定。任满后改差监平江府百万东仓,又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以才为部使者郑霖所礼遇。uDM汉语字典

  宝祐四年(1256年),举博学鸿词科。理宗方御集英殿亲策进士,命应麟为覆考官,知举官已先将评定名次录呈,帝欲有所升降,拟将第七卷改置於首,应麟读後顿首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至唱名赐第,乃是庐陵文天祥。应麟读其文而能知其人,鉴赏力可谓超人一等,而天祥一生亦不负所知,真千古所未有。uDM汉语字典

  寻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迁三省枢密院主管架阁文字,改除国子录,升武学博士,再迁太常寺主簿。时丁大全为相,粉饰太平,讳言边事,应麟不受其笼络,乃向理宗恳切面奏:两淮已有边患,四川也很危急,应当加紧整治边防,不要再为大臣壅弊之言所欺骗。大全甚是不悦,乃促使台谏弹劾应麟,遂遭罢官。不久大全去位,朝廷起应麟通判台州,旋召入为太常博士,累牵著作佐郎。 uDM汉语字典

  景定五年(1264年)冬,度宗即位,擢摄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又兼崇政殿说书,每因进讲多所开陈。迁著作郎,再迁秘书少监兼侍讲。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以忤权相贾似道遭免官。久之,起知徽州,抑豪强,省赋税,民心大悦。旋召为秘书监,兼国史馆编修及实录院检讨。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复直陈边境急急之状,又大为似道所忌,欲更斥逐之,而应麟适以母忧去职。及似道在沿江溃师,宋之国运亦将告终。时恭帝新即位,应麟造朝,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上疏陈十事,并条画备御十策,皆不见用。寻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以封驳左丞相留梦炎引用非人,再三上疏皆不报,乃辞官东归。嗣有诏迁翰林学士,亦力辞。宋亡后深自晦匿,不与世人相接,而东南学者皆以为宋三百年文献所寄,莫不翕然宗之。uDM汉语字典

  入元后,王应麟“深自晦匿,不与世接”。对其隐居生活,有关史籍上的记载惜墨如,语焉不详,以“后二十年卒”等一笔略过。明儒于是有其入元后是否为元人当过山长(书院院长类职务)之疑。清全祖望在《王先生画像记》中予以严辞驳斥。当今学者认为:“王应麟入元后,甘自晦匿,其生活形迹在当时即不为世人所熟悉。”uDM汉语字典

  南宋重臣王应麟,他是一位深深怀恋故国的“南仕”。入元后,其文章大多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浚仪遗民”署名就是例证。其心理上欲寻觅一处与其生身之地庆元府(今宁波)鄞县有某种联系之处栖身,以寄托其思恋故国的情愫。uDM汉语字典

  南宋时的庆元县,虽交通闭塞,舟楫不通,但却人文荟萃,宋丞相李纲(邵武人)系庆元县大济进士吴桓之外甥;在王应麟之前的一位宋朝礼部尚书陈嘉猷就是庆元竹口人;还有庆元县大济的许多进士……为此,庆元县曾是许多人神往的地方。uDM汉语字典

  早在600多年前(朱元璋明洪武年间)庆元县令董大本为纪念这位先贤就在竹口为其建了进士坊。尔后历代诸如“竹溪公馆”祭祀之;在竹口和竹口王氏后裔迁居地的龙泉上源有王应麟的祠;文人墨客怀念王应麟的诗文,原老的阜梁桥上悬有“宋王伯厚先生故里”的匾额等。古老的《庆元县志》记载甚详可凭。竹口王应麟后裔在清咸丰二年第三次修订的族谱(前两次已佚失)中,详细记载了王应麟从鄞县鄮山迁居竹口的事实,其中有画像;有《像赞》载明“晚隐竹溪”;有王应麟的府第图;有王应麟去世后埋葬地点的记载及地形图,且府第图与洋源的地形吻合。uDM汉语字典

  另在竹口宋陈嘉猷尚书后裔族谱中,也有季之良写的《竹溪怀古》中“王理学、陈神童,翘然杰出宋代中”的诗句。uDM汉语字典

十里青松接翠微,梵王宫殿白云飞。

钟声出岫客初到,月色满庭僧未归。

偶有閒情依净土,竟无尘虑渎天机。

明朝尚有登高兴,千仞冈头一振衣。

()

鸿蒙肇开辟,变嬗几成毁。

寥寥断竹歌,瓦堲溯姚姒。

周坟典以族,讵认青乌子。

公琴记咎繇,邢山称东里。

葛淯失之矫,璠玙过于侈。

焉知宫夹墓,莫识龟言水。

铜槃字十六,铭自此于始。

延陵有孔篆,乌宁半辞止。

汉砖犹简朴,石章寝华靡。

无愧惟有道,媚俗多虚美。

七松谈士良,何以懲不轨。

载笔鲜南董,袭浮谬臧否。

岂悟冢中人,三百年不死。

妇名弗出阃,古未有碑诔。

谥见春秋初,志起典午氏。

簪蒿隐士妻,芳刻垂千祀。

杨高托不朽,习之文中理。

或犯葵丘禁,息国事何耻。

蛾眉为黄土,磨灭更谁纪。

宰如比何人,维邑之士女。

逸民孺仲裔,冰雪濯纨绮。

采俪古鄞州,俭勤终莫齿。

试问几何年,颇与铜人似。

虽微黄绢辞,亦质而不俚。

丘夷池又平,蓬颗今廛市。

聚庐寒劫灰,余光辉泥滓。

曰德巢由俦,闺曰莱鸿比。

我行松柏下,势荣朝菌尔。

隆碣牛砺角,翁仲卧荆杞。

兰艾均一尘,玉岷同一燬。

孤竹梦泡然,柳下垄孰是。

片石幸有传,诗以贻彤史。

()

公传自曾,孟传自公。

有的绪承,允得其宗。

提纲开緼,乃作中庸。

侑于元圣,亿载是崇。

()

心传忠恕,一以贯以。

爰述太学,万世训彝。

惠我光明,尊闻行知。

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