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公里卧龙山。山顶呈圈椅状,中有诸葛古庙,内一巨石上有摩崖造像。山顶圈椅状崖壁间现存3石窟、40余佛龛,大小佛像368躯。除1龛为明末凿刻外,其余均镌刻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因原有造像1189躯,故名千佛岩。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石窟寺及石刻。位于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公里卧龙山。山顶呈圈椅状,中有诸葛古庙,内一巨石上有摩崖造像。山顶圈椅状崖壁间现存3石窟、40余佛龛,大小佛像368躯。除1龛为明末凿刻外,其余均镌刻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因原有造像1189躯,故名千佛岩。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位于梓潼县卧龙镇五一村北的卧龙山顶。唐贞观八年始凿,造像开凿在东西长5.5米,西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1000单龛,总共1003龛,现存造像138尊。西龛是唐贞观八年开凿的“西方三圣”龛,内雕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东龛为弥勒佛龛,内雕一倚坐弥勒佛。北龛内雕一坐佛。东龛和北龛均有胁侍菩萨、弟子、供养人和力士像,群像身后浮雕天龙八部。清末依石龛修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木构庙宇,很好地保护佛龛造像。千佛岩石窟保存完好,雕刻精细,充分反映了初唐时期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尤其是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龛是同类题材中年代最早的,十分珍贵。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
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
西龛,圆拱形,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主像为观音菩萨,座高0.95米,两边童子各一躯,观音像面部略带微笑。龛的两侧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为高浮雕。众菩萨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双手托腮,或以双手合什,或作沉思状。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七尊佛。龛门外右肩上有座唐太宗贞观八年(635年)由邓元觉撰文,杨子尚刻字的造像碑记。
北龛,高2.15米,宽2.3米,进深1.6米,有造像19尊,其造型结构与东龛基本相同,主佛释迦牟尼座像高0.9米。台座呈莲花形,高0.85米,有青狮白象支撑。佛头顶作波纹形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通肩式僧衣,线条紧贴肌体。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弯下的眉毛,明澈而显凸的眼睛近于人情。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着僧衣,露出丰满的肌体,胸前扎饰璎珞等雕刻十分精致。西侧金刚力士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此龛右上侧有“唐中和四年(884年)九月八日刻”题记。北面现存“释迦牟尼”等字。
南面无龛,但在长3.7米,宽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个(20排,每排50个),由于风化严重,只能看出大体轮廓。
摘自《梓潼县志》
保护范围:以千佛石窟为中心,东至陈元玉屋后长地外地盖顺庙门地——碓窝地——白家垭口一线,北至白家垭口——金谷包梁心一线,西至金谷包梁心——卧龙山梁心山嘴一线,南至卧龙山南嘴——宋家坟前地岩——松树嘴地地角岩——陈元玉屋后北角一线。包含饮马池、感应塘,总面积6.3公顷。
五一村——五一村是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0725105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10725。邮政编码为622150,长途电话区号为0816 ,车牌号码为川b。五一村与九柏村、光明村、龙洞村、桂花村、青春村、响水村、栏河村、丰谷村、金谷村、兴龙社区相邻。…五一村详细介绍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nst/fa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