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马场景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古称“玛麦玉龙松多”藏语意为“黄河和黑河交汇后的开阔河谷地带”。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少年时代的主要活动地以及统一岭国的出发地。因1958年国营河曲马场的成立而得名。
甘南州河曲马场成立于1958年7月,1980年由省人民政府移交甘南州人民政府管理。2006年7月28日移交玛曲县。现隶属于玛曲县人民政府直属的副县级事业单位。有62年的发展历史。河曲马场地处玛曲县境内,南与曼日玛为邻,西北与欧拉乡接壤,东以黄河为界与四川省若尔盖县辖麦乡、麦溪乡依水相连。全场总面积59.8万亩,人均占有草场200多亩,境内平均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615.5毫米;河曲马场共有5个自然村,现有527户2155人。从事的主要工作同其他乡镇相同,主要有民政、扶贫、残联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此外,保留河曲马保种选育基地,保护和发展河曲马品种。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曲马场常住人口为1094人。
全国唯一一个河曲马保种繁育基地
马与藏族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爱马是藏族人民的天性,他们对马的感情是那么浓烈。马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马是牧人心中的生命。
河曲马“中国三大名马”之一,旧称南番马,是我国古老的优良马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赞誉其为“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河曲马的保种培育,1952年12月由甘肃省农业厅甘坪寺种畜场向西北大区畜牧部提出《南番马更名为河曲马》的建议报告后,1953年5月原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确定“南番马改名为河曲马",从此河曲马有了一个科学的名字而名闻国内外。
1955年6月玛曲建政以后,就对其进行过调查,1958年这片水草交织的大美湿地上国营河曲马场正式成立,主要对河曲马进行保种选育工作;不久,邻近的四川省阿坝县、若尔盖县,青海省久治县、甘德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都相继成立“河曲马培育场”,进行河曲马的培育工作。当时河曲马被列为国家四类保护马。
河曲马场场部下设“三科一室”即生产科、财务科、保卫科、办公室及5个牧业生产队,场内设有寄宿制小学、卫生所、商店、电视转播台、放影队、工商所、干酪素厂、饲料加工厂、电站等服务经营单位,并在外有临夏接待站,驻兰办事处,驻拉萨经销店等单位,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局。
根据《玛曲县志》记载,1962年“中印反击自卫战"中,河曲马随骑一师一部官兵,深入海拨5000~6000米的中印边境参战,因及时收拢包围圈,将闯入国境线的印军全部分割、包围而战功卓著,其它战马如蒙古、山丹等良种马,在同一条件下均发生高山反映,无法攀上预定地点,极大地影响了战斗要求,因此,国家将河曲马从四类提升到二类保护马,并为此倾注了相当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专门对河曲马进行改良及保种工作,使河曲马无论从体质到数量,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1978年“中越反击自卫战”发生后,河曲马赴前线参战,取得三等战功。1983年国家正式成立甘、青、川保种委员会。1984年6月甘肃省标准管理局颁发《河曲马甘肃省企业标准》,使河曲马的培育开始有严格的标准可依。不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海、四川两省的河曲马场都转向经济效益好的牛、羊方向发展,马场撤销或者解散,到1990年底,全国河曲马培育场仅留玛曲河曲马场一家。
1979年4月河曲马场与甘肃省河曲良种牛羊场(兰州军区河曲军马场)合并成立甘肃省河曲种畜场,并由甘南州人民政府正式移交省农牧厅管理,1980年6月21日又根据省人民政府(1980)161号《关于将省河曲种畜场下放甘南州领导的通知》精神,于同年7月31日由州人民政府办理了接交手续,接交后又恢复延用甘南州河曲马场场名。2006年7月28日按州委、州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的精神要求已正式移交玛曲县人民政府管理。
藏族第一支马球队诞生在河曲马场
马术是西藏民间最常见的竞技形式,而马球据说是古代藏族有名的马术角逐。大家所熟知的马球的起源,有一种呼声最高的说法就是“吐蕃说”原因很简单,马球英文是“polo”,这与藏语“波郎”或“氆氇”的发音非常相似;另一个佐证是出自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西藏史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反映游牧部落社会的史诗《格萨尔》,书中第十二章中描绘了本教王国统治者格萨尔王与门阗的巴迦尔代王之间的马球运动。
马球藏语称之为“博洛”,主要流行于欧洲、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富人阶层,被认为是一项“贵族运动”。在河曲马场马球队成立之前,这项运动在玛曲草原乃至藏区已经消失了数百年。
2010年,甘肃玛曲县为弘扬藏族传统马球文化,在河曲马场成立了藏族第一个马球队,并专程从内蒙古邀请高级教练来训练指导,使马球这一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回归藏地。
虽说马球是“贵族运动”,但玛曲的马球队丝毫没有“贵族运动”的影子,完全是当年吐蕃人创立马球时的原生态,只不过把单纯的军事训练变成了体育运动。碧空如洗的蓝天,碧草连天的草原,一阵阵浑厚的吆喝声,更伴有一声声的骏马嘶鸣,阳刚与雄壮碰撞出一种近乎原始的激情。
据悉,玛曲县有7支马球队伍,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马球正在恢复和回归到藏区的群众中。为藏区传统民族体育运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藏区群众及四方宾朋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如今,马球比赛已被列入甘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曲马场景区以热尔钦湿地草原、热尔钦湖为主要自然景观,搭配建有神驹广场、高原马术活动基地、步行街、藏家院子、亲水湿地观光平台、星空帐篷酒店、房车帐篷营地、热气球观光基地、玛缇高端酒店等配套附属设施。
河曲马场景区交通便捷,距离玛曲县城仅12公里,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草原。河曲马场景区面积4.5平方公里,是甘南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平均海拔3400米,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全年平均温度-3℃~10℃,四季风景宜人,温润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素有“玛曲小江南”的美誉。周边百余公里内有尕海湖、花湖、郎木寺、扎尕那、莲宝叶则等众多知名景点。
1955年6月玛曲建政以后,就对其进行过调查。
1958年这片水草交织的大美湿地上国营河曲马场正式成立,当时河曲马被列为国家四类保护马。河曲马场场部下设“三科一室”即生产科、财务科、保卫科、办公室及5个牧业生产队,场内设有寄宿制小学、卫生所、商店、电视转播台、放影队、工商所、干酪素厂、饲料加工厂、电站等服务经营单位,并在外有临夏接待站,驻兰办事处,驻拉萨经销店等单位,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局。
1979年4月河曲马场与甘肃省河曲良种牛羊场(兰州军区河曲军马场)合并成立甘肃省河曲种畜场,并由甘南州人民政府正式移交省农牧厅管理。
1980年6月21日又根据省人民政府(1980)161号《关于将省河曲种畜场下放甘南州领导的通知》精神,于同年7月31日由州人民政府办理了接交手续,接交后又恢复延用甘南州河曲马场场名。
1983年国家正式成立甘、青、川保种委员会。
1984年6月甘肃省标准管理局颁发《河曲马甘肃省企业标准》,使河曲马的培育开始有严格的标准可依。不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海、四川两省的河曲马场都转向经济效益好的牛、羊方向发展,马场撤销或者解散。到1990年底,全国河曲马培育场仅留玛曲河曲马场一家。
2006年7月28日按州委、州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的精神要求已正式移交玛曲县人民政府管理。
河曲马场是鸟类的“通用机场”
国际上已知鸟类有9000多种,其中有4000种是候鸟,其他的则是留鸟。一般来说,除非发生气候异常等意外,每年参与迁徙活动的候鸟达几十亿只,构成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生物迁徙。生活在我国的鸟类有1414种,具有迁徙习性的有730种。候鸟迁徙的距离远近不一,近的只有几公里,或者只是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远的则可飞翔上万公里。身处首曲臂弯里的河曲马场景区,是国际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中途停歇地。
河曲马场水域面积8396亩,其间河流众多,较大的有郎曲河、加曲河、赛日曲、达尔钦河、西柯河、麦曲、俄尔瓦斯河等28条。良好的自然生态让这里成为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鸟类途经这里,往返于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之间,迁徙行程近万公里。
河曲马场景区致力于建设生态景区,认真贯彻州委州政府提出“生态立州”的战略要求,往返中转的鸟种数量也是不断增多,大量的黑鹳、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随处可见的斑头雁、赤麻鸭等珍稀鸟类聚集景区内,使这里成为国际濒危物种黑颈鹤等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2020年11月初,3万多只候鸟聚集在河曲马场景区内的新闻也在央视播出。成群的候鸟聚集在河曲马场景区内的热尔钦湖,迎着冬日暖阳盘旋飞舞做着南迁越冬准备,为景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河曲马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监测地
甘南草原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三县境内,辽阔的天然草地是保护黄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巨大天然屏障。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系统(Dugan等,1990年),河曲马场被分为浅水草本沼泽类湿地。
平坦低洼的地势,湿润多雨的气候,不仅形成了河曲马场景区极富特色的草原湿地景观,而且还极大的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在蓄洪、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助于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的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曲马场景区内有一处围挡起来不起眼的院落,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所在正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若尔盖站”)的所在地,该研究站占地面积约7亩,站区海拔3434米,距离玛曲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典型高原湿地和草原为研究对象,以全球变化与人为扰动背景下,高原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及其与大气相互作用为研究目标的综合研究站。
若尔盖站前身为“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于2005年7月开始观测,2006年6月开始在玛曲草原展开长期连续监测,2008年被批准为所级站,2009年7月开始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8月完成生活区与实验室建设,2010年9月揭牌。为使研究区域和研究方向更为凝练,于2012年5月更改为现站名。
河曲马场也是玛曲高寒草地观测场所在地,该监测场观测项目主要包括地表湍流通量、辐射分量、土壤温湿状况、光合有效辐射及其他常规气象要素。这些监测数据将为高寒草地牧草生长期产草量及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核定适宜载畜量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河曲马场景区东距黄河干流7公里,气候、地理条件独特,生态多样,属黄河上游主要鱼类栖息区。为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的鱼类资源,国家专门设立了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该保护区总面积为13289公顷,其中核心区7501公顷,实验区5788公顷。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为4、8月。保护区主要保护拟鲶高原鳅、厚唇重唇鱼、扁咽齿鱼、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骨唇黄河鱼和黄河高原鳅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这些鱼类珍稀特有,亟待保护。
河曲马场景区的湿地、河流、湖景、草原、林地等自然地理及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全国广大读者参与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河曲马场为核心的玛曲首曲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第一名。联合国有关专家称这里是全世界面积最大、最原始、最优质的草原沼泽湿地。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还实地考察了河曲马场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他强调,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生态保护为主,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依托原生态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河曲马场距县城20公里,于1958年建场后,成为河曲马的培育中心,经过马场职工的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玛曲很富特色的风景区之一。是典型的草原湿地生态游览区。包括万涎滩、文保滩、乔科滩,有"河曲水浒"之称。
一路东南奔流的黄河在这里遇上隆起的松潘高原阻隔,另辟出路环而北流,形成黄河首曲最大的一块生态湿地。
这里是河曲马的故乡,也是珍禽异兽黑颈鹤、白天鹅、黄鸭、黄羊,藏原羚和梅花鹿栖息的乐园。草原空明幽遂,一望无际。马场拦河大坝内,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形成了极富河曲特色的高山草原景致。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nst/eW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