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泉寺石窟原名红山法泉寺。在靖远县城东7.5公里的扬梢沟口。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开凿于北魏时期,宋崇宁及明景泰、嘉靖年间不断扩建,逐渐形成洞窟连片,造像丰富,楼阁林立,古木参天的佳景。
现存千佛洞、天王洞、达摩洞等36个洞窟,藏经楼、大佛殿、文昌宫、钟楼、木卧桥等建筑,以及清泉、唐榆等十多处。...
石窟群分布在长约1000米、宽约150米深沟的东、北、西三面崖壁上,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开凿于北魏时期,宋崇宁及明景泰、嘉靖年间不断扩建逐渐形成洞窟连片,造像丰富,楼阁林立,古木参天的佳景。
从南端山门进入法泉寺,深沟将窟群分成东、西两面,西侧从南向北依次有(yào)王庙、梵王宫、演阳宫、达摩洞、骨魂庙、观音殿、子孙宫、督刚庙至凌云塔;东侧从北向南,依次有地藏窟、天王洞、无量佛窟、觉世亭、鸿文阁等。鸿文阁之下即就安桥,为贯通南北之津梁,将梵王宫与鸿文阁接为一气。原凿洞窟中,有平顶式,支提式及支提式平顶,窟有四面、三面、一面开龛三种开式,龛中有圆雕,高浮雕,浮雕(彩塑)等。圆雕主要有佛像;浮雕则如千佛洞之千佛像;高浮雕则有装饰在佛龛上的经变图、龙头等。窟前有木结构斗拱衬承。观音堂前殿为木结构竭山式卷脊三楹,前檐斗拱为米字形,与敦煌莫高窟宋代建筑极相似。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堤赋》等诗文。近代有张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绪、张云锦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张大千曾题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临洮何裕题有“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均已木刻悬挂寺内洞窟门上。现今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内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政府号召,社会捐助,对法泉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修复石窟,再建楼阁,恢复旧制,引水上山,植树绿化,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昔日雄刹,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创建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成为陇上黄河风情线一处重要的旅游观光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乘大巴车到靖远,然后在靖远车站乘去平川的车,告诉票员到法泉寺提醒
门票
1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位置
甘肃省白银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红山岔中法泉寺
东湾镇——东湾镇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东与平川区宝鸡镇、共和镇接壤,南连乌兰镇,西临黄河,与糜滩、三滩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区陡城镇。因黄河由西而来至此转北流去,呈弯形,又在县城之东而得名--东湾。东湾镇总面积229.3平方公里,折合34.4万亩,有效耕地4.464万亩。行政区划现辖三合、大坝、瓜园、杨柳、砂梁、南头、东湾、红柳、滋泥水、冯园10个村,78个村民小组,1个银三角社区, 2个居民小组。人口民族10405户,4.5万…东湾镇详细介绍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nst/eW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