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盛窑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
富盛窑址发现了南北并列2条龙窑。富盛窑址为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富盛窑址对研究中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
2006年5月25日,富盛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周至战国时期,富盛窑址进行烧造。
北齐武平七年(576年)以前,富盛窑址已经在瓷器上采用护胎釉了。
1978年,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文物保护处考古人员对富盛窑址进行了试掘,发掘出了1座战国时期的龙窑。
2008年,浙江省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绍兴野外普查组对富盛窑址进行了调查登记。
越国文化
富盛窑址所在的绍兴是於越族生存繁衍的地方,是越文化的发祥地。於越,也称大越,是百越中的一支,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首领是无余,传至允常时,越国开始崛起,其疆域据《国语·越语》云:“南至于句吴,北至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其范围大致以绍兴为中心,包括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衢丘陵一带。新石器时代,吴越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印纹硬陶。在陶器烧制前,用刻有几何纹样的拍子,拍印在器物表面,形成漂亮的花纹,这就是所谓几何印纹陶。商周之际,成为了越地的主流陶器,越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城周边散布窑具众多,富盛窑址是越地极为典型的制作窑场。
规模布局
富盛窑址南北并列2条龙窑,其中1条龙窑残长6米、窑床宽2.46米。富盛窑址在富盛镇倪家溇村南瓜岭长竹园和诸家山等地。长竹园在陈灶户山的西麓,北距富盛仅300米,南行200米为瓜陵村,是富盛与瓜陵中间一块狭长的缓坡。坡上原来是一片竹林,故名长竹园。在长竹园东西宽20米、南北长200米范围内,密集地散布着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碎片以及扁圆形托珠、红烧土等,其中中部长约100米的地方受汉、六朝以来历代所扰乱,破坏严重;南北两部分保存较好,堆积层厚1.5米。
长竹园下是长竹园水田畈,隔畈为诸家山。在诸家山东北麓另有几何印纹硬和原始青瓷窑址1处,惜巳遭到严重的破坏。在长竹园窑址南部的渠道断面上,发现了南北并列的古窑床遗迹2处。2处窑床遗迹相距3.5米,每处都保存着重叠的5座窑床。即当第1座窑损坏到不能再烧时,就在它的上面兴建第2座窑,一直到第5座窑烧废为止。由此可见这2处窑址的使用时间是比较长的。富盛窑址2处龙窑遗迹的周围,计南北长43米、东西宽20米的范围内,有大量的原始青瓷、几何印纹硬陶、托珠和窑渣等的废品堆积层。这些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都是烧成品。
富盛窑址绍Y1是一条东西向的龙窑,窑头在西,窑尾居东,方向北偏西86o,保存有窑的中后段,残长3米、宽2.42米。拱顶、墙和窑底都用当地粘性很好的红色粘土做成。窑墙厚12一15厘米、残高20厘米,靠窑内的一面烧结坚硬呈青黑色,有较厚的窑汗1层,拱顶厚15厘米,窑床旁边的废品堆积层是由原始青和印纹硬陶等混合叠成。窑底厚12厘米,倾斜不分级,斜度16o,底上铺砂粒1层,厚8一10厘米,已经烧结成块,比较坚硬,呈灰黑色。窑的北墙在残长2米处向内弧收和与此相对称的南墙中也有向内弧收的残迹。挡火墙与东墙之间长方形的一块是出烟孔。
地层堆积
富盛窑址北面为1处窑床遗迹,存在上下5窑的叠压关系。在地表下1一1.22米是第1座窑的窑底,距地表1.3一1.44米是第2座窑的窑底,1.52一1.66米是第3座窑的窑底,1.68一1.77米为第4座窑的窑底,1.92一2米为第5座窑的窑底,以下是生土层。上下窑的间隔距离都很小,特别是第,3座窑与第4座窑的窑底之间只有2厘米,最大的也不过15厘米。
富盛窑址位于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
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进行了试掘,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龙窑,窑头巳遭破坏,残长6米左右,窑床宽2.4米,文化层堆积为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混合堆积,窑底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的残片,证明此窑同时烧制原始瓷和印纹陶。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
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富盛窑址作为周至战国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nst/JK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