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内东南隅,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中心庙区9000多平方米,可控制面积16万平方米。 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既是郏县的学宫,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
郏县文庙整体布局为坐北朝南,整体布局由东、中、西一主两次三条南北轴线贯穿,中轴线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东轴线南北依次有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和古代儒学署,以崇圣祠和节孝祠为主体建筑。西轴线有忠义祠、土地祠等建筑。现存建筑22栋71间。
2006年5月25日,郏县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支持下捐资兴建了文宣王庙(也就是孔庙、文庙、宣圣庙)。郭县令是洛阳人,五代时因争忿朝政而遭贬,后秩满去官,不复仕,纵放岐雍、陕洛间。入宋,官至国子监主簿,又因纵酒肆言、讥讽朝政被流配,经常处于一种不得志的状态。但他在艺术上却是个天才,史书称其“工画山水,尤擅界画而为一时之绝。所画重楼复阁,颇合规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也正是由于郭县令对文化的高度重视,让郏城人有了一个研习儒学和祭孔的场所。郭县令还写了一篇《文宣王庙记》,刻于石碑,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有其拓片,《金石录》有记:“文宣王庙记。郭忠恕撰,并小篆。太祖皇帝乾德元年。”又记:“忠恕国初贬乾州司户,太宗朝复任国子主簿,流登州卒。不载其尝为县令也。记日:‘县在汝水之讷,嵩山之阳。’不知其为何县。”从德甫先生所记可知,他收藏有郏县文宜王庙始建碑记拓片,却没有到过郏县。
又据刘继增先生考证:金泰和五年(1205年)五月,因宋宁宗“开禧北伐”,金章宗命平章政事仆散揆为河南宣抚使,“籍诸道兵以备宋”,其时在朝任翰林修撰的磁州人赵秉文受命在汝州任仆散揆河南宣抚使幕府。金泰和七年(1207年),仆散揆班师回朝,赵秉文亦秩满告老。就在回家途中,他意外发现经宋金之战的汝州郏城虽屡为兵火废毁,其宣圣庙却保存完整,于是就有了“乐居”于此的意思。“泰和乙丑岁,余官汝州幕,秩满告老归,因过郏城,嘉其形势,据嵩之阳、汝之阴,薪炭鱼米之易致,故乐居焉。偶得庐舍邻宣圣庙之西南隅,爱其庙中桧柏森郁,相其林计阅世百年矣。
赵秉文在郏县期间,其书房就在文庙大殿的东庑。东庑和西庑是郏县邑士贾麟之在金章宗明昌年间操持兴建的。但赵秉文发现,大殿前和东西两庑之间本为恭肃之地,却常有人作捷径随意穿越,感到亵渎了圣人,遂在四周建起墙垣和东西两门——门也是依时启闭,这样就使祭孔有了一个庄严肃静的环境。此后,赵秉文又在郏县主簿李元英的支持下于大殿后的荒地上兴建讲学堂,共筹钱十万,大材二百余根、小样木三百余条,于泰和八年(1208年)三月动工,十月落成。竣工后,赵秉文又作《郏县文庙讲学堂记》(《南阳府志》有收录),讲堂左右置两廊,配套有学舍、艺圃、庖厨、廪庾(存放粮食的地方);大门亦是“起土三尺,上构过门,榱门栱桷,兽吻鸳甃,檐楹壮丽、丹碧焕耀,为一邑之雄观”。尤其是讲学堂的创建,成为郏县文庙“庙学始分”的标志,也基本形成郏县文庙之格局。
明清时期,郏县文庙多有重修和重建。清乾隆年间的《郏县志》记下了其时在位费心操持的十几位知县,有明洪武年间的程华甫、永乐年间的杨圭、正统年间的李圭、天顺年间的铁清,还有清顺治年间的张笃行、卜永生、王昕,康熙年间的钟有闻、金世纯,雍正年间的陈玉绶,乾隆年间的潘思光、毛师沆等。
赵秉文
赵秉文(1159年~1232年),字周臣,自号闲闲居士,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是金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赵秉文仕五朝,官六卿,一生经历了大金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与学者,被誉为“金源一代一坡仙”,主盟文坛近三十年。泰和年间他寓居郏县,规划并创建郏县文庙讲学堂,募集资金,聘请督工,使庙学合一走向庙学始分。这也是赵秉文被誉为“中国百年之元气”代表的典型实践,奠定了郏县文庙的基本格局。
诵读《论语》
2017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当天上午,郏县300多名学生和家长齐聚郏县文庙,共同诵读圣贤经典欢度春节。
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郏县城内东南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
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郏县派是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来又有十大支派的鲁山派、宁陵派部分族人迁至郏县,成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间,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资创建孔氏家庙--孔庙,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设施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1206)县令奉旨在孔庙旧址修建官方文庙。明清两代曾大修和增建,确定其今天的宏大规模。
现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该建筑占地5万平方米。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且保存完好;建筑规制是取法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的精华而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大额枋与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精美木雕图案。前檐四根木檐柱柱头鼓浮雕形象生动的虎首。柱身的通体柱面透雕滚龙云气,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浮雕、透雕木刻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四根巨大的木质檐柱,柱面透雕的盘龙云气,虽不如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木雕龙柱的时代早,但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河南仅此一例,可谓清代木雕龙柱的佼佼者。不但文物价值重要,且富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大成殿外檐斗拱、檩枋等处保留有部分原构彩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这里彩画的色调、画技、风格和绘画内容等既不同于通行于北京、承德等地区的殿式彩画,又不同于流行于苏杭等地区的苏式彩画,而独具浓郁的中原地区地方特征。鉴于彩画不易保存等原因,河南等中原地区此类原构彩画已经不多见,所以尤为珍贵。
文庙前的柏树行街,是创建文庙时设置的神道,长400米。神道北段住有孔姓守庙户,至今尚在。以柏树行街为主轴线,往北是文庙屏垣(即照壁)和玉带街透花围墙,屏垣以北仿皇宫之制,建有半圆形泮池(文庙建泮池以代学宫,古时学生进学叫做入泮),池上建石拱泮水桥,俗称状元桥。中轴线东侧为圣域门,西侧为贤关门。棂星门为牌坊式,是文庙正门,其后有戟门,戟门东侧是名宦祠和御碑院,名宦祠内奉有自汉代后曾在郏县任职、造福一方的十九位县令,西侧是乡贤祠,祠内敬奉有郏县籍历代先贤。过戟门是祭拜庭院,有东西廊庑和耳房。主体建筑大成殿高15.5米,面阔19.7米,进深1.76米,庙制五间,为九脊歇山庑殿式建筑。室内艺术装饰华贵、富丽堂皇。殿内三梁起架,梁上彩绘采用中原民间手法,保存完好。殿前明柱8根,粗围1.
85米,高4.6米。迎面4根檐柱,通体深浮雕腾龙,柱顶刻制獠牙虎面,俯视腾龙,龙虎相戏。柱础八面浮雕。中间二础于正面刻河图和洛书,其它分别刻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摘印等吉祥故事,雕刻精巧。所用斗拱采用了透雕手法,对斗、拱、昂、翘、枋、雀替等都作了艺术加工。檐下的斗拱昂翘,上层为五彩龙头,中下层为象首,其后点缀透雕云海波涛。斗拱下的额枋上绘有祥龙飞云。
文庙大成殿殿后依次有明伦堂和尊经阁及假山花园。东轴线上有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和儒学署及后大门。西轴线上有忠义祠和土地祠等。圣域、贤门关外各有腾蛟坊和起凤坊一座。儒学门前还有文奎楼院。文奎楼又叫八卦阁、魁星楼、奎文阁。原建于明神宗六年(1579),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楼高14米,鎏金攒尖,半圆形隆脊,自顶至脊树两米高塔式宝瓶。八条楼脊的末端有对应的龙头翘首相望,以八根铁链牵至楼顶。楼体两层起架,八角凌空,挑角处置风铃。东、西中三条轴线和文奎楼院相互依存辉映,布局严谨完整,充分体现曲阜孔庙和孔府的综合特色。
有关专家给文庙很高评价,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说:郏县文庙……很完整……,它过去是学宫,也是历史的标志……木雕龙柱是少有的,很有气派,很有价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郑孝燮认为郏县文庙中斗拱、木柱的雕刻很珍贵,国家原文物局局长吕济民认为郏县文庙……是皇家的规格……
不到郏县,终生遗憾!
不看郏县文庙,难见古建绝妙!
2006年05月25日,郏县文庙作为金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nst/JD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