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坝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城东泗河之上,据实物资料记载,建于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济运、防洪、蓄水、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因其所处位置重要,坝身石与石之间均以金属(铁)扣接,故名。
金口坝历1500多年巍然屹立,建造坚固,反映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古代坝桥史上的杰出工程。201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口坝始建无可考。据实物资料记载,金口坝建于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兖州刺史元匡在此主持筑堰修桥。《水经注》记载“(洙水)又南迳瑕邱城东南入石门,古人结石为门,跨与水上”,可见,在元匡修筑金口坝之前,此处应该已有“石门”存在了。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兖州刺史薛胄在沂、泗交流处积石堰水,令其入黑风口而西流,以灌溉土地,因而城西大面积土地尽成良田,农业连获丰收,百姓颂之为“薛公丰兖渠”。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慕容彦超据兖州叛,以金口坝堰泗河水入城壕中,以作兵防。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开会通河,乃修胄旧渠,为滚水石坝,引泗入运。”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疏为二洞,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明成化七年(1471年),都水主事张克谦“结庐督修此坝”,历时九月,工竣坝在。用石三万余块,木桩八万余根,石灰百万斛。坝身固之以铁扣,嵌缝拌之以糯米,成为鲁地著名的“金口玉坝”。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和清乾隆三年(1738年)、三十六年(1771年)都曾重修,将坝身加长增高,扩为五洞泄水。
1950年、1956年兖州人民政府分别对金口坝、黑风口进行了整修。1997年,因金口坝河床下陷,桥石塌落,兖州市政府对金口坝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并在坝西立碑记事。2007年,兖州市政府启动府河景观带工程,对金口坝再次进行了整修。2013年金口坝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其进行维护,增高了北侧挡水堰,并增设部分燕尾铁扣于坝体。
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自古即为游览胜地,被誉为“金口秋波”,曾是“兖州八景”之一。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游人到此,如入画境。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赋诗《东鲁门泛舟》,诗云: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当年,李白、杜甫相会于兖州,鲁门泛舟,石门宴别,赋诗酬唱,便在金口坝处。1994年该处出土北魏守桥石人二尊,其一背后铭文有“起石门于泗津之下……”数句,可知此地便是诗仙、诗圣“石门相会”处。金口坝这座水上石门,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诗坛“日月相逢”的千古佳话。古老的金口坝、泗河水为两位伟大诗人的才思诗情,提供了美好的创作源泉。
金口坝在城东五里泗、沂、府河交会处,系调节河水流量的设置。1966年以前兽河工农兵大桥未建成时,此坝为兖州至曲阜的必经之路。因其所处位置重要,坝身石与石之间均以金属(铁)扣接,故名。
此坝始建无可考。《水经注》记载:“古结石为门,跨于水上也。”据此推断,当始建于汉代。北魏延昌三年(514),兖州刺史元匡在此主持筑堰修桥。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兖州刺史薛胄在沂、泗交流处积石堰水,令其入黑风口而西流,以灌溉土地,因而城西大面积土地尽成良田,农业连获丰收,百姓颂之为“薛公丰兖渠”。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慕容彦超据兖州叛,以金口坝堰泗河水入城壕中,作为兵防。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开会通河,乃修胄旧渠,为滚水石坝,引泗入运”。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疏为二洞,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自此定名为“金口坝”。明成化七年(1471),都有水主事张克谦“结庐督修此坝”,历时九月,工竣坝在。计东西长50丈,下阔3.6丈,上阔2.8丈,高7尺。两端建“雁翅”以杀水势。南北跌水石直五尺,广40丈,用石3万余块,木桩8万余根,石灰百万斛。坝身固之以铁扣,嵌缝拦之以糯米,成为鲁地著名的“金口玉坝”。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和清乾隆三年(1738)、三十六年(1771)都曾重修,将坝身加长增高,扩为五洞泄水。
治水千秋事 尽在碑上铭,另据《堽城堰记》碑铭刻的明代治水的经典之举,碑文先记述了治水的历史背景:“汶泗二水,齐鲁名川。汶出济南莱芜县,泗出兖州泗水县,二水分流,南北不相通。自古舟楫浮于汶者,自兖北而止;浮于泗者,自兖南而止。元时,南方贡赋之来,至济宁舍舟,陆行数百里,由卫水入都。至元二十年,始自济宁开渠抵安民山,引舟入济,陆行二百里抵临清,入卫。二十六年,复自安民山开渠至临清。乃于兖东筑金口堰,障泗水西南流,由济河注济宁;兖北筑堽城堰,障汶水南流,由洸河注济宁;汶下流,又筑戴村堰,障之西南流,南抵济宁,北抵临清,而汶泗二水悉归漕渠。于是舟楫往来无阻,因名之曰会通河。”
山东有三坝 一人修了俩
金口坝、堽城坝和戴村坝被誉为我省水利史上的三大水利科技工程。除戴村坝为明永乐九年始修外,其它两坝均为元代所修,明代重修。而据《堽城堰记》碑记载,明代重修两坝的功臣巨擘,竟系同一人所为,他就是张克谦。
张克谦,名盛,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明天顺四年中进士,成化年间由工部主事改任都水分司。其任职期间,凡有益漕运之事,皆悉心料理、倾力而为,在古籍及民间皆留有其治水的许多佳话。
文中还非常明确地提到,“(张克谦)督夫采石,首修金口堰,不数月告成。”由此推断,金口坝、堽城坝应均为张盛所修。如此浩繁工程,张克谦独建其功。其事在明万历二十四年修《兖州府志》中可得到佐证:元仁宗延祐四年,(金口坝)疏为二洞,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自此定名为“金口坝”。明成化七年,都水主事张克谦结庐督修此坝,历时九月,工竣坝在。计东西长50丈,下阔3.6丈,上阔2.8丈,高7尺。两端建雁翅以杀水势。南北跌水石直五尺,广40丈,用石3万余块,木桩8万余根,石灰百万斛。坝身固之以铁扣,嵌缝拌之以糯米,成为鲁地著名的“金口玉坝”。明嘉靖三十七年再修,将坝身加长增高,扩为五洞泄水。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至此可以断定,金口坝、堽城坝的重修确系张盛一人领衔建功立业无疑。他也因此而名声大震,此后平步青云,累官左参政。
金口坝情况
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自古即为游览胜地,被誉为“金口秋波”。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游人到此,如入画境。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赋诗云: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当年,李白、杜甫相会于兖州,鲁门泛舟,石门宴别,赋诗酬唱,便在金口坝处。1994年该处出土北魏守桥石人二尊,其一背后铭文有“起石门于泗津之下……”数句,可知此地便是诗仙、诗圣“石门相会”处。金口坝这座水上石门,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诗坛“日月相逢”的千石佳话;石老的金口坝、泗河水为两位伟大诗人的才思诗情,提供了多么美好的创作源泉!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大坝渐呈苍老之态。解放初期,曾对金口坝进行过维修,但由于桥身长年负荷交通重压,基础已向河床下陷,原巨大石条之间已相互错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此桥已不堪重负,几处桥石塌落,坝基木桩裸露,如不及时维修,一遇洪汛,这座石坝将毁于一旦。鉴于此,兖州市文化部门在科学制定大坝修复方案的基础上,采取“修旧如旧”的方法,对坝基进行整体修复。工程于1997年4月启动,同年7月竣工,共用资金近100余万元。修复之后的金口坝,恢复了往日的秀丽风姿,成为反映兖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大坝修复后,立碑刻文纪念,以昭后人。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nst/JC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