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镇象塔的底层为石幢,上部为石塔,其建筑结构包括底座、首层须弥座、座盖,二层须弥座、座盖,石幢柱、柱上盖,扁圆形石鼓垫,四角形佛塔等五层共十段。其中石幢柱用花岗岩料,余皆采用砂岩。全塔通高(不计散失的塔刹部分)397厘米、最宽处(以首层盖为准)105厘米。
据清代陈伯陶《东莞县志》载,南汉时期,每年秋天群象踏食百姓田禾,县令派人捕杀之。又恐象魂作怪,大宝五年即南朝宋建隆三年(962)禹余宫使邵廷买地,聚象骨,建石塔庙。塔四旁加甃以石入地,不知多深。塔身出地面四尺余,八面,面宽六寸,每面上勒大士象,下面刻序文及咒语,行楷书写,约千余字。
据翁方纲的《粤东金石略》、吴莱的《南海古迹记》等考证,此塔由当时东南面招讨使南汉禹余宫(离宫)特使邵廷埍经手,建自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由此此塔被列为“南汉名胜古迹”。
该塔顶部的四角形佛塔为标准的宝箧印塔形制,为目前世界上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独立宝箧印石塔。
据方志记载,一千年前南粤东莞郊野野象肆虐,它们成群结队地踏食田禾,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南汉官府累次派人捕杀野象后,将象骨埋于地下,并在其上建起这座塔以镇压和超度野象的魂魄。
该塔原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区内的象塔街,1966年4月因城市建设的需要,经广东省博物馆、东莞县博物馆发掘整理后,移至现在的东莞市博物馆安置。发掘时在塔底发现埋有猪、箭猪、鹿等动物的牙齿和骨骼,并未见有象的遗骸。所谓“象”还有待查考。
该塔的的八角形石幢柱高宽为178X44厘米,八面都刻有铭文,因石质风化,所镌文字只能认读一部分。除第二面至第八面均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文外,第一面可校得“以大宝……月乙卯朔六日庚申……面招讨特使进行内侍监上柱国邵廷……塔五层四面龛室……群象踏食百姓田禾累奉敕下着人采捕驱括入栏烹宰应瞻军……遗骸滞魄难超舍去……”等字样。
东莞 镇象塔 原位于东莞市城区象塔街,因城市建设需要,1966年移至东莞市博物馆内。建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据陈伯陶《东莞县志》卷89载:“南汉时群象害稼,官杀之,大宝五年,禹馀官使邵廷琄聚其骨建石塔以镇之。”塔平面八角形,由塔座、塔身、塔顶三大部份组成,高4.15 米。塔座和塔顶为红砂岩石料,塔身为花岗岩石料。塔座为仰覆莲瓣须弥座,须弥座上各面刻有力士神像。塔身各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现存302字可以认读。塔身上端各面刻有佛像、飞仙。塔顶又分为莲瓣底座、覆盆、四方佛、山花蕉叶和塔刹五部份。全塔雕刻精细,佛教色彩浓郁,幢塔结合,风格独特。 1979年东莞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nst/J9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