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3. 小善不积,无以成圣。
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会一处。
这里的上善人的标准是需要首先具备,如下: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其中第一条是人天善法,第二条是小乘法,第三条是大乘法。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念弥陀名号,这是一切善法中最善之法。
因为弥陀名号是自性的名号,是净念。
第一条中的十善业分别是:1、不杀生:不杀有情众生,拓展开来是不恼害众生,不让众生起烦恼。
2、不偷盗:不予取,凡是没经过别人同意或愿意就拿走的,比如逼迫、上班时间偷懒、贪小便宜等。
3、不邪(yin)(是不(yin)欲):在家人是不在不正当的时间、地点行(yin),或者与不正当关系者行(yin),即使时间地点正当也不能过度(yin)欲。
更为严格,连正(yin)都不能沾染。
4、不妄语:不说假话,包括下面5-7点。
5、不两舌:不说是非。
6、不恶口:不骂人、诽谤人。
7、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说不符合实际的但别人爱听的话,比如拍马屁、见风使舵等。
8、不贪:控制自己的贪念,减少所谓的各种爱好,一切随缘消旧业。
9、: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可有嫉妒心,不发脾气。
10、不痴:分清善恶是非,对人事物不可过分执着和痴迷。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yin)。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
中四名口业。
后三名意业。
业者。
事也。
若持而不犯。
则为十善。
若犯而不持。
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
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
十善分上中下。
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
善因感善果。
恶因感恶果。
决定无疑。
丝毫不错也。
杀盗(yin)妄。
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
谓无益浮词。
华妙绮丽。
谈说(yin)欲。
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
谓向彼说此。
向此说彼。
挑唆是非。
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
谓言语粗恶。
如刀如剑。
发人隐恶。
不避忌讳。
又伤人父母。
名大恶口。
将来当受畜生果报。
既受佛戒。
切莫犯此。
悭贪者。
自己之财。
不肯施人。
名之为悭。
他人之财。
但欲归我。
名之为贪。
嗔恚者。
恨怒也。
见人有得。
愁忧愤怒。
见人有失。
悦乐庆快。
及逞势逞气。
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
不信为善得福。
作恶得罪。
言无因果。
无有后世。
轻侮圣言。
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
总该一切。
若能遵行。
无恶不断。
无善不修。
恐汝等不能体察。
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
无违无逆。
委曲宛转。
劝令入道。
断荤吃素。
持戒念佛。
求生西方。
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
善莫大焉。
如决不依从。
亦勿强逼。
以失孝道。
但于佛前。
代父母忏悔罪过。
斯可矣。
于兄弟则尽友。
于夫妇则尽敬。
于子女则极力教训。
使其为良为善。
切勿任意憍惯。
致成匪类。
于邻里乡党。
当和睦忍让。
为说善恶因果。
使其改过迁善。
于朋友则尽信。
于仆使当慈爱。
于公事则尽心竭力。
同于私事。
凡见亲识。
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
若做生意。
当以本求利。
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
化其一乡一邑。
便能消祸乱于未萌。
致刑罚于无用。
可谓在野尽忠。
居家为政矣。
五戒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yin)。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
物我同然。
我既爱生。
物岂愿死。
由是思之。
生可杀乎。
一切众生。
轮回六道。
随善恶业。
升降超沈。
我与彼等。
于多劫中。
互为父母。
互为子女。
当思拯拔。
何忍杀乎。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于未来世。
皆当成佛。
我若堕落。
尚望拔济。
又既造杀业。
必堕恶道。
酬偿宿债。
展转互杀。
无有了期。
由是思之。
何敢杀乎。
然杀生之由。
起于食肉。
春知如上所说因缘。
自不敢食肉矣。
又愚人谓肉为美。
不知本是精血所成。
内盛屎尿。
外杂粪秽。
腥臊臭秽。
美从何来。
常作不净观。
食之当发呕矣。
又生谓人及禽兽。
蛆虫鱼虾。
蚊虻蚤虱。
凡有命者皆是。
不可谓大者不可杀。
小者可杀也。
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
俗人不能得读。
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
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
即是见得思义。
不与不取也。
此事知廉耻者。
便能不犯。
然细论之。
非大圣大贤。
皆所难免。
何也。
以公济私。
克人益己。
以势取财。
用计谋物。
忌人富贵。
愿人贫贱。
阳取为善之名。
遇诸善事。
心不认真。
如设义学。
不择严师。
误人子弟。
施医(yào)。
不辨真假。
误人性命。
凡见急难。
漠不速救。
缓慢浮游。
或致误事。
但取塞责了事。
糜费他人钱财。
于自心中。
不关紧要。
如斯之类。
皆名偷盗。
以汝等身居善堂。
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yin)者。
俗人男女居室。
生男育女。
上关风化。
下关祭祀。
夫妇行(yin)。
非其所禁。
但当相敬如宾。
为承宗祀。
不可以为快乐。
徇欲忘身。
虽是己妻。
贪乐亦犯。
但其罪轻微。
若非己妻。
苟合交通。
即名邪(yin)。
其罪极重。
行邪(yin)者。
是以人身行畜生事。
报终命尽。
先堕地岳饿鬼。
后生畜生道中。
千万亿劫。
不能出离。
一切众生。
从(yin)欲生。
所以此戒难持易犯。
纵是贤达。
或时失足。
何况愚人。
若立志修持。
须先明利害。
及对治方法。
则如见(dú)蛇。
如遇怨贼。
恐畏怖惧。
欲心自息矣。
对治方法。
广载佛经。
俗人无缘观览。
当看安土先生欲海回狂。
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语者。
言而有信。
不虚妄发也。
若见言不见。
不见言见。
以虚为实。
以有为无等。
凡是心口不相应。
欲欺哄于人者皆是。
又若自未断惑。
谓为断惑。
自未得道谓为得道。
名大妄语。
其罪极重。
命终之后。
决定直堕阿鼻地狱。
永无出期。
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
比比皆是。
当痛戒之。
切要切要。
以上四事。
不论出家在家。
受戒不受戒。
犯之皆有罪过。
以体性是恶故也。
然不受戒人。
一层罪过。
受戒之人。
两层罪过。
于作恶事罪上。
又加一犯戒罪故。
若持而不犯。
功德无量无边。
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
酒能迷乱人心。
坏智慧种。
饮之令人颠倒昏狂。
妄作非为。
故佛制而断之。
凡修行者。
皆不许饮。
并及葱韭薤蒜兴渠。
五种荤菜。
气味臭秽。
体不清洁。
熟食发(yin)。
生啖增恚。
凡修行人。
皆不许食。
然此一事。
未受戒者。
饮之食之。
皆无罪过。
受戒饮食。
一层罪过。
即是犯佛戒罪。
佛已禁制。
汝又去犯。
故有罪也。
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报父母恩咒:南摩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读音:南(na)摩(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ì)娑(suo)诃(he)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难报,却无以为报,则有佛教报父母恩咒,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
(尽孝之心又何止拘泥于七月啊
) 任何佛教经典读诵 都可以回向父母增长其福慧
多为父母供养三宝 布施众生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时间 专门诵经 平时做善事 都回向父母
你可以看一下禅宗公案,里面有师父磨难考验徒弟的案例。
也可以看一下密勒日巴修道的故事,了解为什么师父要磨难考验徒弟。
但是,如果不是让别人领悟佛法而磨难考验别人,那就是恶事。
佛教作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的文化,传播时间两千多个春夏,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味同嚼腊】《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腊。
”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
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单位】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
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
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
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
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
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
富翁惊问何故
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
”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
”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
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
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
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
如《维摩诘经· 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又如《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
”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
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
”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
《五灯会元· 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
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
”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
【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
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
”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dú)攻(dú),长庆只解顺水推船。
”“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
【看风使帆】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
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
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
”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
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
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
“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
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着势头行事,多含贬义。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
如《因果经》说: “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
”《涅槃经·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报,有原因必有结果。
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借花献佛】佛说法时,诸天散花。
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
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
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
“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
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
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
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
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
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
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贼难防】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
师曰:识得不为冤。
”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
如《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六内贼者,譬六爱欲。
”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
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森罗万象】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
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
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
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语出佛典。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
象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
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
【醒醐灌顶】“醒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
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yào)用价值。
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Pan”、“佛性”等。
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醒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
”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镜花水月】亦作“水月镜花”。
《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bìng)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
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
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鹦鹉学舌】《景德传灯录.(yào)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
“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
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已的见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
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 挑水等日常劳作。
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
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怀海 (720-814) 禅师。
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
他制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
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
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
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
“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
”事见《五灯会元》卷三。
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
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
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
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证。
【一报还一报】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
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
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
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
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 “报应”说不同。
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翠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乃一报还一报。
”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一刹那】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
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 “刹那无常”。
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末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十恶不赦】“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
“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
身业不善:杀、盗、邪(yin);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
是为十恶,受恶罪报。
”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
如《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
”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
我国古代刑法中出现“十恶”的名称,始见于《隋书·刑法志》,晚于佛教。
刑法“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
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
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dú),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
【习气】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
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
”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
”“习气”多含贬义。
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
“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 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
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
”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
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
“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
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
”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
【不即不离】“不即不离”指物体若分若合或人际关系即不亲热也不疏远。
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
“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
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
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
本见于禅宗典籍。
如《五灯会元. 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牛鬼蛇神】牛鬼,传说为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
或连称为牛头阿傍。
《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
”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
”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
后在俗语中衍为“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牡对同时代诗人李贺的评价:“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长吉歌诗序》)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
又如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
”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
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火中生莲】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
源出佛教《维摩诘经. 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俗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俗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
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
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宋. 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
《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
”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
”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
宗,指禅宗。
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
《云峰悦禅师语录序》:“不受然灯记莂。
自提三印正宗。
”宋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
”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功德无量】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
惰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众生,名之为功。
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
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
【本来面目】指不加饰伪的真相。
“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
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当下大悟。
“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
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
【因果】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
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
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
”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
隋智Kal《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
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
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
随着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
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
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导师】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人。
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磐经,使得无为,常得安乐。
”菩萨亦可称“大导师”。
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
”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
【劫后余生】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
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
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
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
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
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
图景。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与众不同,俗谓之“别具只眼”。
如宋·杨万里《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在佛书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罗(Mahes-vara)竖生在额头上的那只“顶门眼”。
《在智度论》卷二描绘道:“摩醯首罗天,秦(汉)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骑白牛。
”神话小说中“灌口二朗神”的三只眼的形象,当源于此。
那只“顶门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论》卷五)。
意即超尘脱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
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
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
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
”《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
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
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
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
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
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
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
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
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
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
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
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
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
”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
”意义升格了。
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
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
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
”“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
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
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
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
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
“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
’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
’”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净土】“土”即国土、世界。
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
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
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
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
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
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
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 “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
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dú)五浊业故也。
”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
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
后形成净土宗,专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
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
【现在】《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
”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
《维摩诘经· 弟子品》谓:“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又《金刚经》谓:“现在心不可得。
”无住、不可得,均指出“现在”的特点是刹那变迁,不可滞留。
佛教还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如《百喻经· 煮黑石蜜浆喻》:“受苦现在,殃流来劫。
”今常用“现在”一词,泛指目前、此刻。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
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
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
《法华经· 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
”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
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
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你看袁了凡所述,他是从心地这个根本上入手,时时刻刻想着为众生服务,多做利益众生的实事,才转变了命运,所以,善事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不能纸上谈兵。
念佛诵经是修行的途径并非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意与人民的人。
所以,不要迷信念佛万能论,要坚持理论结合客观实际的道理来面对现实生活。
另外2楼说的修心修掉的就是妄念,修到最后善恶念都要修掉。
那么请问什么是妄念
善恶念如何修掉
为何要修掉善恶念
如果人不明善,不知恶,又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下去呢
还有,所谓修行修的是心,修的是什么心
如何修
记住,佛教具有现实意义,不要脱离的客观现实也就是佛经所谓的俗谛来空谈理论也就是佛经所谓的真谛。
解释佛法不要净说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这样只能让人越修越迷茫。
教的“十来偈”:端正者辱中来,贫从悭贪中来,高位者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
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
谓于昼夜常念思惟。
观察善法。
令诸善法。
念念增长。
不容毫分。
不善间杂。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66句佛家经典禅语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dú)(yào)呢
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
有德自然香。
34.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yào)可救。
37.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39.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
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57.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
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
59.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
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
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63.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
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
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 来面对这一切。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haoju/16805612105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