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四川。
在她8岁时,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
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
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
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
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
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bìng)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
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
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
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
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dú)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qiāng)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
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
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
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
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
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
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
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
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
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
”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
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
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
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
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
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
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
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
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
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
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
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
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
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zheng zhi)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
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
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
解放前夕,重庆遭到破坏,革命形势越来越严酷。
被人们称为“江小妹”的与负责人假扮夫妻作为掩护。
为了配合全国解放,前往川东组织农民暴动。
由于叛徒出卖暴动失败,老彭被害。
为了纯洁队伍,开始了秘密追查工作,就在她的调查即将接近事实真相时,她却不幸被捕。
和她的难友们在的礼炮声中微笑着迈向刑场……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
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
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
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
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
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
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
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
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
”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
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
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
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
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
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
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
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
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
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
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
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
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
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zheng zhi)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
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
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
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
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
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
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
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
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bìng)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
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
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
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
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dú)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qiāng)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
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
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
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
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
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
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
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
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
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
”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
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
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
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
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
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
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
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
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
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
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
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
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
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zheng zhi)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
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
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 \ 1948年6月14日,江姐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在渣滓洞期间不光是江姐的故事,狱中还有顽强抗争的共产党员,以及小萝卜头的故事
从明朝万历年间的御赐店名、医学偏方到乾隆皇帝亲笔御赐“同春堂”牌匾、光绪年间的营业执照,再到爷爷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参加工作的奖状和聘书;从不同大小的木杆秤到各种可以入(yào)的象牙和犀牛角工艺品;从家族的家谱到各种中医(yào)保健治疗的书籍……刘辉虽然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但给我们的感觉真的是有七十二变
在历史长河的行进中,经历了战火和硝烟的年代,一件件历经岁月沧桑、历史变革的传家宝依旧保留完好展示在世人面前,似乎向我们讲述着那精彩跌宕的传奇故事。
一件件传家宝的展示,就如同孙悟空的功夫一样神奇,一方面让人感受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人意识到传承者的责任担当。
这位传承者,就是刘辉。
一本厚厚的发黄的旧家谱,让人看到了时间光影的印记。
翻着家谱,刘辉向我们讲述着同春堂的起源: 他们祖上第一代行医者是明朝御医刘景章,他本来只是山东沂州的一个农家孩子,从小就很聪明,四岁被送进私塾读书。
十四岁时,他进山打柴结识并营救了一位名为转阳道长的神医,被收为弟子。
转阳道长最擅长外科诊治,刘景章得到了他的真传,并开创了刘家祖上第一个(yào)店 “回春堂”。
进宫做御医之后,刘景章深受万历皇旁的赏识,万历皇旁亲赐了刘家(yào)店一个新名字——“同春堂”,意为“同享春天的艳阳”。
同春堂创始人的故事听起来像神话传说,但却是实实在在。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同春堂的医术在代代相传中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口碑。
同春堂第三代传人刘裕铎,是主持编撰《医宗金鉴》的主修官之一,被清朝雍正皇帝誉为“京城第一好医官”,可见其医术、医德之高。
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更是为其亲笔御赐“同春堂”牌匾,这被认为是一个极高的荣誉。
从此,乾隆御笔的“同春堂”牌匾一直被使用下来,今天,无论是北京还是长春的同春堂中医院,每一家同春堂所用的牌匾都是这个,也是同春堂人不忘初心的体现。
作为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优秀的家风是融化在一个人血液中的可贵气质,是沉淀在一个人骨髓里的高尚品格,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家族成员更好成长的动力源泉。
在中医世家长大的刘辉,从小就深受优秀家风的影响,在一代代沉淀的中医环境中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熟背汤头歌诀,虽然不懂,但很快乐。
因为每次背会一个歌诀,在山东省中医(yào)委员会任职的父亲刘俊奎总要给他一角钱奖励,他个人就有了对这笔“巨资”奖励的支配权
父亲在十里八乡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中医,给了他很多不同方式的教诲和影响,引导他走上献身中医事业的道路。
直到今天,刘辉回味起童年,仍觉得到处都是乐趣,留下了太多美好记忆
16岁时,刘辉考取泰山医学院,同时接过了刘氏传承的掌堂大印。
一路传承下来,同春堂到他已经是第七代,他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大。
能够上大学,给了刘辉学习、理解、积累、研究中医(yào)知识的更多时间和更广阔平台。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越钻研越深刻,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在帮助(bìng)人解决疾苦的同时,刘辉奠定了振兴家族中医(yào)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一个宏大的目标和梦想逐步在他心中植根,那就是一定要把同春堂开回北京去,重铸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中医品牌的辉煌。
2008年,北京举办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这一年刘辉刚好38岁,也是他的圆梦之年。
就是在这一年,他在北京创办了同春堂中医院,迎来了一个事业的新起点,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深知创业艰难的刘辉,来到京城之后的他不仅更加兢兢业业,而且更加谦虚谨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
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同春堂已经在全国有七家分支机构,北京同春堂中医院更是成为国家中医(yào)管理局传统医(yào)国际交流中心皮肤(bìng)科研合作基地,并获得多项荣誉,更赢得患者赞誉。
同春堂,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民族医(yào)百年品牌,在国内国际中医(yào)专业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享有盛誉的优秀中医代表
创新发展:坚持不断学习追求至善至美的精湛医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虽然事业已经比较成功,但刘辉并没有骄傲自满,他深知今天的自己更需要学习、提高。
为了提高团队管理效率,他利用节假日参加了不少学习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去帮助他人。
在激烈竞争的今天,保持精神焕发的容颜对每个人可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刘辉就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大家提供皮肤美容的妙方,让不少人从此更加朝气蓬勃。
助人者自助,乐己者乐人。
无论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班,还是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班,同学们学习之余都想让刘辉帮忙把脉问(yào),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健康秘方。
而一向乐于助人的刘辉从不拒绝,每次都是同学中最有人气的一位,也因此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大多人以为青春痘和黑鼻头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过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就恢复正常了。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不少爱美的男士、女士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长过青春痘、黑鼻头,有的青春痘退去依然脸上毛孔粗大,或者留下了坑洼的痘印,就是缺乏科学认知所致。
刘辉打了个比喻说:“皮肤有自己的语言,它的颜色、光泽、质地和弹性,反映的其实是身体内里的状况。
如果把人体比喻为地球,那么皮肤就是土壤。
土壤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阳光是否充足,灌溉是否合理,地下水循环是否畅通等等。
而在人体上来说,皮肤的好坏,反映了五脏六腑的功能是否正常。
”他一再强调,青春痘和黑鼻头一样是身体内脏不平衡的征兆,需要及早治疗,应该早早治疗。
并且,中医医院皮肤外科依然需要“独门绝技”。
中医(yào)学通过不断发展创新,一些古老治疗方法已融入新鲜血液。
真正优秀者就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创新中传承经典。
如今,同春堂不仅在皮肤(bìng)诊疗享有盛誉,而且研制了嫣芝皇系列护肤化妆品以及各种中医(yào)面膜,帮助更多爱美的朋友在皮肤恢复健康的同时拥有美丽容颜
虽然一直很忙,但刘辉一直都坚持在临床医学的第一线,坚守从医的初心。
只要有空,他都会亲自参与旗下七个医院和医院医师一起会诊,最多的时候,他曾经一天给183个人诊治,可谓是废寝忘食。
并且,他越是节假日越是忙碌。
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当天,当绝大多数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刘辉却在医院诊治了130多名患者,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问他为什么一直坚持这么做,他说:“好多外地人慕名而来,是满怀期待远道而来求医问(yào),越早治疗能带给更多人健康。
”由于不少皮肤(bìng)患者大都是多年的慢性(bìng),不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而且有的(bìng)情甚至不堪入目,患者不愿意让外人知晓,常常被遮掩起来、拖延下来,治疗顽症很不容易。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刘辉一再告诫同春堂中医院的所有专家,皮肤(bìng)患者特别需要医生的真诚投入和精心付出,尤其是要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这样才能有根治效果。
多年来,同春堂中医院的专家也是坚持这么做的,从而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在刘辉的领导下,同春堂中医院成立了几大精英治疗团队:银屑(bìng)治疗团队,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疾(bìng)治疗团队,白癜风治疗团队,毛囊炎、痤疮治疗团队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并且,各团队运用经典验方,将传统方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出“内调外养、标本兼治”的治疗顽固性皮肤(bìng)的诊疗方案,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20多个,获国家专利4项。
刘辉常常勉励团队的每一个人,正如同春堂祖训,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永远都有疑难杂症,更要知难而进,精益求精。
并且,他也经常告诫自己,作为百年同春堂的掌门人,就应该永求至善,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医者仁心:行医一生行善一生是同春堂人的座右铭 《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bìng),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 2016年9月25日,刘辉正式拜入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门下的收徒仪式在北京同春堂中医院举行,唐祖宣教授向刘辉颁发收徒证书并亲题“大医精诚、仁德博爱”的书法作品赠与刘辉。
事实上,这八个字也正是对刘辉的真实、生动写照。
在刘辉的家风家训中,非常重视医德人品;在同春堂医院,医生品行的文化建设更加重要。
他多次诵读《大医精诚》,在皮肤医学治疗领域孜孜不倦追求医术精湛的同时,更重视高尚医德的涵养,一直为人热情谦和,团结尊重同道,不论(bìng)人贵贱贫富、老幼美丑、贫富亲疏,都坚持一视同仁,像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对待每一位(bìng)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人品出现了问题,你掌握再多再好的医术都没有用。
”刘辉常常跟身边的同事这么说。
医者仁心,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医生,面对(bìng)人从不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刘辉展示给我们的传家宝,其中有一个是被锯掉一角的犀牛角酒杯。
这个残缺的酒杯,因为和一个13男童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让本来无价的传家宝熠熠生辉。
这个故事,发生在同春堂北京中医院创办的2008年。
当时,在四川宜宾观音镇有这样一个13岁的男童(bìng)人,他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先天患上一种怪(bìng),浑身起泡、溃烂、脱皮。
13年来,孩子的父亲从来没有放弃过治疗,到各个省城大小医院四处求医,但都是无法治疗。
此(bìng)已经严重影响到男童的发育,13岁的孩子,却看起来只有五、六岁孩子的模样。
多年求医,孩子家人在遇到刘辉之前已经一贫如洗。
第一次看到(bìng)童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全身除了面部以外几乎“体无完肤”,让从医多年的刘辉也感到很震惊,也下决心帮助他解除(bìng)痛。
凭着近三十年的丰富临床治疗经验,刘辉参考了许多经典的验方,很快确定用清热、凉血、解(dú)、排湿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
随后开出了一个独特的(yào)方,包括许多名贵(yào)材,这其中有犀牛角、麝香等,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yào)材。
但是,由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这些(yào)材大都早已绝迹了,用替代品又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孩子全家和刘辉面前,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解决。
猛然间,刘辉想到了父亲留给他的犀牛角酒杯,一件由名贵(yào)材制作的精美工艺品,这个平时视为珍宝的酒杯一直被视为传家宝。
但为了挽救已经身处绝境的孩子,他毅然决定奉献出了这个传家宝。
刘辉珍爱的犀牛角酒杯残缺了,但孩子的(bìng)情有了转机。
金钱名利淡如水,医德医道大于天;个人利益抛一旁,患者(bìng)情在心间。
这件经典的案例无论在京城还是四川宜宾,都是有口皆碑。
央视《生活》栏目采访了刘辉,他简单地跟观众说,“行医一生,行善一生。
这是我们家从小就铭记的祖训。
”在他的率先垂范下,“行医一生,行善一生”已经成为全体同春堂人的座右铭。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我们的交流中,刘辉一再强调,中国传承的是互帮互助,中医更是。
帮穷苦人看(bìng),不计报酬,这是医生的“人德”。
“言德不言商,重益不重利。
”这是同春堂中医院全体人员的“质地”,也是魂魄所系。
正是在这种信念下,多年来,刘辉和同春堂中医院多次为公益事业捐款捐(yào),以实际行动践行同春堂“大医精诚·仁德博爱”的企业精神。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结局。
面对未来,刘辉的眼光远远超出了同春堂,而是聚焦整个中医(yào)事业的发展乃至更高远的未来。
他说:“御医传人是光环,也是紧箍咒,中医现在要做的就是传承、教育和培养
当下,我们同春堂要做的就是在医疗上做到深和专,以更精湛的医术服务患者;在产品上,我们以中医为基础,以健康服务为延伸,延伸到千家万户,让文化成为中医振兴的核心;同时,做好文化教育,将中医教材科普化、趣味化、思维化,让更多的患者找得到我们,通过中医助力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国门。
古人说:‘聚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奋斗不止。
路漫漫其修远兮,全体同春堂人将在传承与创新的征途中不断求索,以更精湛的医术及更优质的服务致力于皮肤健康事业,为广大百姓的皮肤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大医精诚,家国同心,我们深知中医(yào)事业的振兴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同春堂人决心通过振兴中医(yào)文化,让中医(yào)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haoju/16805358004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