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无论是“古老的死记硬背式”,还是时髦的“启发式”,“自学式”都是治标不治本,学生大都带着镣铐读书,读书哪来的兴趣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动力。
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潜在的某些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甚至由于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得到培养,成为学生一生学习的出发点和成才的起点。
如何改变语文教学的困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想:既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受诟(bìng),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入手,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 21 世纪,一股变革之风正吹拂着教育界的角角落落,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轨。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是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选拔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 。
我想: 新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与新的教学方式相一致。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的教学法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师生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活动;要改变过去单纯由老师讲授课本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家庭、社会实践相联系,让语文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是把上课当成一场表演,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的兴趣 “表演”是演员通过对某个角色的演绎,利用多种渠道让观众接受自己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以期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而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要利用自身优势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选择多种渠道把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即刻心领神会。
这就需要老师具有精湛的“表演”才能,能灵活胜任各种角色,这也就使课文内容的讲解成为了一门“表演艺术”。
所以,在上写景抒情散文时,我就是一个导游,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文本中的一幅幅美景,带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上议论文时,我就像一个演说家,引导学生去针砭文本中的各种时弊,让他们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告诉他们如何去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记叙文时,我又像一个优秀的乐手,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中的形象达成和谐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才会积累丰富的鉴赏经验,才会形成一个能力上的飞跃。
二、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
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和语文内容息息相关。
如果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让他们自己去接触一下这些东西,我想,到时,很多东西不用老师教,学生自然就懂了。
所以,春天来了,下了一场春雨,我带学生到一个小上坡,那里有花有草,都是刚长出来。
学生一到那里,就变得格外活泼,大家开始嘻戏打闹起来。
我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去摸,用脑子想,认真观察四周景色。
最后,我要他们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他们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摸到的,联想到,结果很多学生自然而流畅的背出文中很多优美语句,而且同时也造出很多优美的、具体的、生动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我因势利导,给学生介绍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也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文本中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学会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动脑,最关键的是,在这种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成为最受他们欢迎的课之一。
三、是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电影和电视录像教材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电视画面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为所表达的教学内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更直接、更生动地反映课本知识,把课本知识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微观为宏观、化长过程为瞬间,形象生动,教学效果好;尤其配合挂图、教具、实物使用,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同时,电视可以将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现象通过显微摄像而清晰地呈现出来,对变化极快或极慢的不易观察的现象,也能用适当的速度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复杂的现象,可借助电视的特技手法和动画等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
在讲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我记得当我用视频把一朵花的绽放过程用电视屏幕慢镜头播放时,学生个个睁大了眼睛,用手指着屏幕,并发出了惊叹声,看完之后,大家都在激动地讨论。
我就知道,学生已被吸引,屏幕里的内容已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多年之后,应会历久弥新的。
在讲新课时,导入新课可根据具体情况插入一段视频或播放一首歌,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
曾记得,有一次上《香菱学诗》,我先播放这段视频,看完视频后,我再让学生讨论分析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先播放一首《好汉歌》,一听到这首歌同学们马上小声跟唱,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运用电视的优势,为教学服务。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弄明白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
为了更好的推行素质教育,为了更好的帮学生学好知识,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利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动力。
音乐欣赏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一般地说,人欣赏音乐的实践中往往要经同的层次,或者说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层次,官能的欣赏。
这一层次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动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
处于这一层次的欣赏一般是出于对音乐所产生的音响所引起的兴趣去听音乐,遇到“听不懂”的或认为“不好听”的乐曲就不去听。
在这个层次上听音乐,可以不费脑子,不需思考。
在这样的欣赏中,音乐把他带入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而他却可以对音乐作品本身没有多少理解。
这种具有美感特征的官能欣赏,对许多人都会产生类似的感染力。
因此,官能的欣赏层次在音乐欣赏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个层次,联想的欣赏。
在这个层次或阶段中,欣赏者对音乐的作品渗入了主观的分析和理解,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音乐可以激发他的喜怒哀乐,可以使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和幻想,通过音乐欣赏,他可以感受到许多难以言喻的东西,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优美的享受。
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联想,逐步获得一定的理解。
这一层次的欣赏是大多数音乐欣赏者通过实践都能够达到的。
第三个层次,理智的欣赏。
欣赏者不仅对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乃至作者的创作动机、表现手法都有较丰富的认识。
他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内容。
通过欣赏,使自己的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达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在这个层次中,欣赏者一方面深入到音乐之中,不仅对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有较为敏锐的感受,而且对作品的形式、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赋予作品的思想内容有较为充分的理解。
另一方面,欣赏者能超脱音乐,预感到音乐将要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层次。
1、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罗曼·罗兰2、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
——高尔3、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阿诺德4、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
——泰戈尔5、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雨果6、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歌德7、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彼得·杜拉克8、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
——罗曼·罗兰9、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
——箴言10、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11、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泰戈尔12、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
——《罗曼·罗兰传》13、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
——米尔14、创造包括万物的萌芽,经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开花结果。
——莫泊桑15、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
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
——泰戈尔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
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虑怎样克服困难。
彼得逊说过:“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
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
失聪的,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
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
受拘禁而演。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欧美有些国家,故意将笔直的公路修造成弯道曲道。
筑路费用多,开车时间费,对于视时间如金钱的颇具经济头脑的欧美人,真是“自讨苦吃”。
但他们认为这很值得,因为长时间在笔直、没有任何阻碍的公路上疾驶,易使人麻痹,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有了弯道曲道的阻碍,司机须时时警醒,不敢掉以轻心。
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无须赞美逆境,无须企盼逆境,但必须正视逆境,一旦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精神,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要想到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人。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
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著名科学家七十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
他们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让我们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用奋斗走出逆境,这将会成为我们巨大的财富。
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 在逆境中成长如果人们总在平坦的大道上前行,肯定不会跌倒。
但如果在崎岖的弯路上,你摔倒了,这很平常。
假如你靠着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了,那才是值得称赞的。
这虽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但却告诉我们要在逆境中成长。
我想,大家都知道一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幸受了重伤,结果成了残疾,她就是桑兰。
桑兰虽然很痛苦,但她却非常的乐观,一点儿也不像个身受重(bìng)的孩子。
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使身边的许多人都很受鼓舞。
桑兰在治(bìng)期间,仍然坚持刻苦学习。
她因为手拿不稳笔,也不能打字,于是就用小棍杵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她还不断练习乒乓球,虽然很累,但她还是凭着那股永不放弃的精神坚持了下来。
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有不少时候由于毅力不够而放弃,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就更难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她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易,希望我们能够向她学习,在学习,上克服一切困难。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贝多芬虽然双耳失聪,但仍然创作出很多优美的乐曲;张海迪从小残疾,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最后完成发自己的自传;海伦凯乐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她很乐观,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在遭遇仕途不幸时,他没有消沉放弃,吟唱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绝句,成就了他千古的浪漫情怀。
忍胯下之辱的韩信,并没有因此而坠落,疏远痛苦,终成一代名将。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异它现实的明艳,却不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汗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的爱因斯坦,他天生笨拙,但他仍然努力学习,他相信W=X+Y+Z,就是成功等于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与少说空话的和,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这些例子都很带有典型性,它激励着我们要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加勇敢的前行。
其实,逆境中很锻炼一个人,它会在你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迈向成功。
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永远是最出色的,让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加奋斗,更加努力拼搏吧。
名人童年趣事 华盛顿砍树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
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
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 他父亲到处询问。
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
”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 列宁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老师讲课,他用心听。
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
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屠格涅夫和他的童年生活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创作在俄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早期写过诗歌,在四五十年代写过剧本、随笔等体裁的作品,一生中完成了许多优秀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
他善于体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思潮,关心重大社会问题,努力追求生活真实,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透过一系列的作品,敏锐地反映了俄国解放运动和社会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他在艺术上所做出的成就是卓越的。
比如他在对人物内心感受的表达,对于大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长篇小说的结构以及发展俄罗斯文学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俄国和世界文学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他是俄国现实广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于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出生在俄国中奥辽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童年是在他的母亲的一个庄园斯巴斯科耶一卢托维诺活村度过的。
他的一部分作品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奥辽尔省一带自然风光秀丽,给屠格涅夫以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他描绘自然景物卓越才能的成长。
屠格涅夫的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屠格涅娃是个非常任性、专横的女地主,贵族的偏见和恶习在她身上十分突出。
她很残酷,经常体罚仆人,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过失不把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去。
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的这种性情也表现在对等儿子的态度上。
她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
屠格涅夫后来回忆说:“在我生长的那个环境里,打人、拧人、拳头、耳光等等,简直成了家常便饭。
”农奴主的残暴行为,是屠格涅夫所难以容忍的的。
童年时代的屠格涅夫就憎恨农奴主的暴行。
爱提怪问题的“低能儿”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
那么,这样一位科学巨子的童年时代,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1882年,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年了,却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
他总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歪着脑袋认真地倾听从母亲的指间流淌出来的优美动人的音乐。
母亲看着他那聚精会神的憨样,开心地笑了,说道:“瞧你一本正经的模样,简直就像一个教授
嗨,我的小宝贝,你为什么不说话呀
”爱因斯坦动了动嘴唇,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但他那对亮晶晶的眼睛却扑闪扑闪地不断眨动着,显示出快乐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体会到音乐的优美流畅,但他却说不出口。
爱因斯坦的父亲喜欢郊游,经常兴高采烈地带着全家人到野外去游玩。
小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种活动,那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那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那颂歌般的松涛,那金色的阳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却不爱说话,不能用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
而比他小的妹妹却象一只百灵鸟,一路上欢快地唱着、叫着。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小家伙们在一起尽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这里面却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
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
就这样,小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
”父母亲赶紧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bìng)。
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
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原来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
爱因斯坦那被人误认为平庸低能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在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
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
小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
”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
“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
”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
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么也没找到。
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本来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如今有了罗盘这个有趣的伙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发沉默不语,父母还以为这次他是真的(bìng)了呢。
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爱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他还常津津有味地回忆。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
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
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
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他虽然很愚笨,然而却很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实头”。
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音乐,开始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音乐曾一度使他着迷。
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厌倦。
就这样,小爱因斯坦以平淡无奇开始了小学生活,又以平淡无奇而结束。
此时的小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不仅没有超长之处,反而多几分笨拙。
10岁那年,小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
在学校里也不例外。
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
对这种学习方式,小爱因斯坦烦透了,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的最大的业余爱好。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工程师,对数学也很喜欢,有一次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AB2+BC2=AD2,并满脸神秘地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试一试。
”12岁的爱因斯坦此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被这个定理迷住了,决心试一试,他一连几个星期苦苦思索,寻找着证明的方法,到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天时,竟然被他证明出来了。
他第一次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动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12岁时,爱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装的几何教科书。
他怀着兴奋神秘而又略带恐惧敬畏的心情把书翻开,从头一页欧几里德的第一条定理读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气把全读完,深深为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整所折服。
对一些定理,他反复地进行琢磨和思考,有时还尝试着撇开已有的论证方法,另辟蹊径,自己来重新证明,爱因斯坦总会高兴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
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
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里的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
当他的同学们还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时,小爱因斯坦已经遨游在微积分的天地里了。
爱因斯坦在数学王国里成绩卓著,而其他学科引不起小爱因斯坦的兴趣,成绩就很差,不少老师对他这种学习态度都很看不惯,并多次责备过他。
一次,小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里的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老师竟直言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
”这位老师对小爱因斯坦的成见非常深,认为他是一块朽木,已再无雕刻的价值,竟勒令他退学。
就这样,爱因斯坦15岁那年就失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爱因斯坦自幼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有一段时期,他对《大众物理科学丛书》这本通俗科学读物着了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时时翻阅。
正是这本书,不但使爱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权威的迷信,而且引导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
在少年爱因斯坦的身边,还总是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是为随时记下灵感的火花而用的。
16岁那年,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占据了他的头脑:假如某种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摄影机,跟随在光的后面,用光速飞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形呢
他把问题捕捉住,记在本子上。
但正确的答案又去哪里寻找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又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新的难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个令爱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难问题,孕育了未来相对论的神奇萌芽。
也许,这可以看作是小爱因斯坦向科学堡垒发起的第一次勇敢进攻。
小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他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
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护他的气质与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及学校机械的教学罢了。
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
”父母没有将他视“弱智儿”,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
1895年的秋天,1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亲人,独自登上开往苏黎世的列车,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小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比尔·盖茨(cÍ)从小就是个“电脑迷”。
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pèi)的孩子。
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
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huáng)木马。
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kù)爱数学和计算机。
保罗·艾伦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
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xīn)片。
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
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
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
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罗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它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而这与比尔·盖茨小时候的“电脑梦”是不无关系的。
孔子猜谜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
”“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
这“项橐”何许人也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
什么火没有烟
什么树没有叶
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
”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
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
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为了看书不吃面包 书店还没有开门,一个瘦小的孩子已经等在书店门口了。
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一双闪着智慧的大眼睛,他苍白的脸色显示出营养不良,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书店门前有一大排台阶,为了增加一点热量,他便一级一级地从台阶上跳下去又跳上来,慢慢地,身上感到暖和一点了。
来往的行人看见这个小孩在台阶上跳来跳去,都很奇怪地看他几眼。
这个小男孩名叫海因里希·伯尔,是小镇上伯尔木匠家的第八个小孩。
他是这个书店的常客。
每天一放学,他便往书店跑。
节假日,做完父亲交给他的活,他几乎整天泡在书店里。
可他只看不买。
书店里的店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也从不阻止他,让他尽情地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一来新书,书店里的店员还会向他介绍。
终于,门开了,小伯尔第一个走进了书店。
他很有礼貌地向书店里的店员阿姨问好。
阿姨热情地问他:“小伯尔,今天想看什么书
” “《格林童话》还没有看完呢。
”小伯尔熟悉地走到书架前,拿起那本《格林童话》便急切地翻看起来。
小伯尔眼睛发亮,紧紧地盯着书本,全神贯注地看着。
他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了。
《白雪公主》中7个小矮人有趣的生活,机智的谈话逗得他轻声笑了起来。
他心想:7个小矮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从来不会饿肚子,也没有人欺负他们,我要像他们一样该多好
他看到7个小矮人救了白雪公主,又深深地被他们善良的行为打动了。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慌忙用手擦掉就要流出来的泪水,生怕被别人看见。
小伯尔被书迷住了,忘记了时间,可肚子并没有忘记时间,这时“咕咕”地叫了起来。
小伯尔才想起父亲要他吃了中饭后给教堂送雕像的事。
他很不情愿地放下书,拔脚往家里跑。
小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艺品。
父亲每天都要让小伯尔给教堂送一次雕像,再把钱带回来供一家人吃用。
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小伯十分爱惜他那少得可怜的钱。
他每天买一个最小的面包吃,把省下来的钱很小心地放到一个铁罐里,再把铁罐藏在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小伯尔决定存了足够数量的钱以后,就去买一本他最喜爱的书。
然而,小伯尔的这个计划不得不改变了。
星期一在学校时,老师宣布为了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多阅读一些课外书,他要在同学中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
小伯尔这下可着急了。
他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也没有。
到时,同学们都有书交出去,唯独他没有,那多丢脸啊。
可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书呢。
怎么办呢
又不能向爸爸要钱。
爸爸每天从早到晚地干活,挣来的钱只够一家10口人吃用,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
如果每天能多存一点钱,那他很快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
要是把所有的钱都省下来,他两三天以后就可以买本书。
对呀,何不把买面包的钱都是都省下来,这样,两三天后一本崭新的书就是他的了。
想到几天后他将拥有一本自己的新书,小伯尔不由得兴奋起来。
下午,送完货回来,爸爸又给了他一点零钱。
他把那个小铁罐拿出来,把钱一枚枚地放进铁罐里,又小心翼翼地把铁罐藏起来。
晚上,他躺在床上,便在心里默默计算着他已经有了多少钱,还要多少钱才能买本书,慢慢地,他进入了梦乡。
他做了一个很美的梦:在梦里,他有了很多很多的新书,一会儿看看这本,一会儿又摸摸那本,他不知道看哪一本才好。
他在梦中想:这么多的书,我怎么看得过来呢
让那些没书看的人都到这儿来看书吧。
于是,就有很多的小朋友到他这儿来看书。
小朋友们拿着新书,大家都很开心地笑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小伯尔便向房间四周打量:“我的书呢,我的书到哪儿去了
”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
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
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
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师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
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
他慌忙撒个谎:“谢谢您,我已经吃过了。
”说完,他拔脚跑了起来。
他想赶快离开这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带来的巨大诱惑。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学题,可小伯尔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
早上没吃面包,现在肚子里空空的。
小伯尔在心里说:“肚子,你别叫了,我要买一本新书呢。
等我把新书买回来,一定把你喂得饱饱的。
”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
他把铁罐里的钱倒出来,仔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
“足够买一本新书了。
”他自言自语道。
来到书店,他大声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新书。
”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
” “我有,阿姨你看。
”说着,他把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
”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我省下来的面包钱呢。
” 店员叹了口气,说:“可怜的孩子。
”说着,她便去书架上拿了小伯尔最喜爱的《格林童话》。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
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张牛皮纸,小心地把书的封皮包起来。
他把新书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闻着书页中散发的油墨芳香。
“这本书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书了。
”他有点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语着。
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长大以后,爱书的小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童年时代的鲁迅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
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
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
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
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
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
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
她就是居里夫人。
凡高的童年 凡高从孩子们面前走了过去,一言不发。
他出了园门,穿过田野,沿着草地的小径前行。
他要到溪边去,孩子们从他随身所带的玻璃瓶和鱼网中看出了这一点。
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在他身后问:“哥哥,我能一起去吗
”不过,他们很了解他在捕捉水里的昆虫时有多聪明。
他回来时,总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甲壳虫:有着闪烁的、褐色的壳,大而圆的眼睛,以及从水中出来后便神经质地伸缩着的弯曲的腿……孩子们带着尊敬的口气谈论他,毫无嘲弄之意,但是他们不敢要求去那清新凉爽的溪边,溪边开放着最为美丽的勿忘我和玫瑰色的睡莲,在那儿,把双手插入闪光的白沙之中,不受半点尘染。
孩子们凭本能感觉到:他们的哥哥喜欢独处。
如果父亲送他去的那个寄宿学校有个假期,他所寻求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独。
他知道最珍贵的花长于何处。
他避开那有着笔直街道的井然有序小屋的村庄,通过丘陵和山谷寻他的道路。
每次他总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窥察到处于自然栖息地的稀有的动物和鸟类,对于鸟类,他知道它们筑巢或生活的地方。
如果看到一对云雀降落在麦田里,他知道该怎样接近它们而不折断周围的禾叶。
那时候他没有留下一幅钢笔或铅笔的素描。
这个未来的画家当时并没想画画,只是沉思默想。
还是一个小男孩时,他曾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审视一个雕塑家的助手用粘土给他做成的小像。
8岁那年,他画了一幅画:冬天的花园里,一只猫在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疯狂地飞奔着。
这使母亲大吃一惊,孩子艺术感觉的自然表达是如此惊人,她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过了好久,这件事才被父母提起。
另:
—— 汉乐府古辞 2、业精于勤,荒于嬉。
——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5、志不强者智不达。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7、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 9、有志者事竟成。
——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 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 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 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渔夫》希望对你有用
提示: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zxzidian.com/haoju/16805343094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