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厲王止謗

召公谏厉王止谤朗读
先秦

  厲王虐,國人謗(bàng)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而潰(kuì),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gǔ)獻曲,史獻書,師箴(zhēn),瞍(sǒu)賦,曚(méng)誦,百工谏(jiàn),庶(shù)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qī)補察,瞽、史教誨,耆(qí)、艾修之,而後王斟(zhēn)(zhuó)焉,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xí)之有衍(yǎn)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夫(fú)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yōng)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

()

譯文一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責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于是人們都不敢随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隻能以眼神表達内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隻能堵住人們的嘴。可是防範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泛濫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隻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隻能善于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谏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能紛紛進谏,平民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子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内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财富全靠它出産;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産生。人們以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便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去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去預防,這樣社會的衣食财富就會日益豐富,不斷增加。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着實行,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譯文二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國的巫師,讓衛國的巫師去監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國人不敢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後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隻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谏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谏,平民則将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财富全靠它出産;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産生。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後,就自然流露出來,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釋

厲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國人:居住在國都裡的人,這裡指平民百姓。

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命:指周厲王苛虐的政令。

衛巫:衛國的巫者。巫,以裝神弄鬼為職業的人。

弭(mǐ米):消除。

障:堵塞。

為川者:治水的人。

宣:疏導。

天子:古代帝王的稱謂。

公卿:指執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稱。《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九卿指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員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統稱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詩:指有諷谏意義的詩篇。

瞽(gǔ鼓):盲人。因古代樂官多由盲人擔任,故也稱樂官為瞽。

史:史官。書:指史籍。

師:少師,樂官。箴:一種具有規戒性的文辭。

瞍(sǒu):沒有眼珠的盲人。賦:有節奏地誦讀。

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樂師。

百工:周朝職官名。指掌管營建制造事務的官員。

庶人:平民。

親戚:指君王的内外親屬。

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這裡指年長的師傅。修:整理修飾。

悖(bèi倍):違背道理。

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濕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興:興起、表露之意。

阜:豐盛。

夫(fú扶):發語詞,無義。

與:語助詞,無義。一說為“偕從”之意,句謂老百姓跟從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國人:“國”下原無“人”字,據别本補。

三年:周厲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國人放逐到彘,據此邵公谏厲王事當在公元前845年。

乃 流王于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于,副詞。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詞。.于是:從,從這裡。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