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含蓄委婉的话向君主进行规劝。
(一)、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 ,故 楚 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 邓肃 进诗,讽諫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闲处光阴》卷上:“《鸳鸯于飞》诗, 管东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諫。” 艾纳 《新事旧编》:“我国 战国 时代有一个 吴国 太子讽谏其父 吴王 夫差 的故事。”
讽谏,拼音fěng jiàn,意思是指下对上,暗示委婉地规劝。
give advance to one's superior; remonstrate with ruler by clever analogy
讽谏造句1、 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2、 第四章寻绎汉代诗赋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讽谏意识。
3、 古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佳话,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讽谏,重赏那些给自己提意见的臣民,一时“门庭若市”,很快就善政声名远播,国力大为提升。
4、 讽谏难回流下性,至今余恨锁西楼。
5、 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