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饥饿;受冻挨饿:冻馁而死。无冻馁之忧。
(一)、谓饥寒交迫。
《墨子·非命上》:“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飢寒冻馁之忧至。”《孟子·尽心上》:“不煖不饱,谓之冻馁。” 汉 贾谊 《修政语下》:“故妇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 唐 杜甫 《石柜阁》诗:“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别后南迁,老母即世,为恶人掠卖旗下,挞辱冻馁,所不忍言。” 曹靖华 《飞花集·深沪春意浓似酒》:“有的逃亡他乡,有的远走 南洋 ,能免于冻馁及妻离子散者,没有一户。”
冻馁,汉语词汇。拼音:dòng něi,释义:寒冷饥饿,受冻挨饿。
cold and hunger
冻馁造句1、孤立而自营,则冻馁且或难免;合众人之力而营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业,始有可言。
2、今赤子冻馁,滨于沟壑,奈何当与之争锱铢之利,岂为民父母之意哉!
3、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罗,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闲空尽,人民相食。
4、严冬到了,雪花飘落,灾民无柴无米无衣无食,冻馁交迫。
5、没有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最大的希望却又隐蔽在没有其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