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方对立。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近者 汉 之衰末,三家鼎立, 曹 失纲纪, 晋 有其政。” 宋 叶适 《纪纲一》:“然边方鼎立,彼此窥伺,一有蹉跌,而祸败随之。”(2).三者并立。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 施元之 题注:“ 常父 与兄 经父 ,弟 毅父 皆以文声起, 江 右鼎立, 元祐 时号三 孔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劫灰录李定国事》:“鼎立 何 瞿 堪合传,平心未取薄黄巾。”(3).坚强挺立。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当其伐之於石,而敷之於纸,常者鼎立,怪者龙兴,高者佶然以生,而下者鱼然以适。”近义词鼎峙反义词独峙英文翻译1.(三方的势力对力,如鼎足) stand like the three legs of a tripod;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
(一)、三方对立。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近者 汉 之衰末,三家鼎立, 曹 失纲纪, 晋 有其政。” 宋 叶适 《纪纲一》:“然边方鼎立,彼此窥伺,一有蹉跌,而祸败随之。”
(二)、三者并立。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 施元之 题注:“ 常父 与兄 经父 ,弟 毅父 皆以文声起, 江 右鼎立, 元祐 时号三 孔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劫灰录李定国事》:“鼎立 何 瞿 堪合传,平心未取薄黄巾。”
(三)、坚强挺立。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当其伐之於石,而敷之於纸,常者鼎立,怪者龙兴,高者佶然以生,而下者鱼然以适。”
鼎即古代的一种物品,三足共同支撑一个整体(三足即可理解为三方面,三人等等),而三足站立又是稳固的象征,进而“鼎立”可以引申为以下意思:
lit. to stand like the three legs of a tripod;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r balance of forces
鼎立造句1、十方诸道,八方乾坤,三分鼎立,一分天下,万物有引。
2、诏书中所称蜀汉二主,三分鼎立之权,任嚣、尉佗之谋,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3、然而,自从那一场金融风暴扫过,基地派便退出了三分鼎立的大势,濒临破产树倒猢狲散的尴尬境地。
4、北周、北齐、陈国三分鼎立的后三国时期。
5、话说建安十六年,刘备在荆州,孙权在江东,曹操坐镇北方中原,天下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