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一)、方言。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泛指吃肉或会餐加菜。
叶紫 《行军散记》:“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能靠这几个捞什子钱养家,但三个月不曾打牙祭,心里总有点儿难过。” 孟良棋 《在原始森林勘测》二:“快过中秋节了…… 四川 的同志要求打牙祭,吃燉肉、烧鸡。”参见“ 牙祭 ”。
做牙,又称牙祭、做祃、年终餐会,是指传统中,每月两次的财神祭祀活动。通常当地财神即为土地神(土地公),因此民间认为,土地神能够保佑商家生意兴隆,高朋满座,客似云来[1]。故在旧历每月的初二、十六作牙,主要以鸡肉、猪肉、鱼肉等肉类祭品祭拜土地神。一般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诞日为起点,开始“做牙”,称为“头牙”[2],十二月十六则称为“尾牙”。而古代中国“做牙”完,总会把祭拜过土地神的肉类,分送食用,俗称“打牙祭”
to have a large and sumptuous meal (traditionally on the 1st and 15th of each month)
打(dǎ dá)
打
⒈ 击,敲,攻击:打击。殴打。打杀。
⒉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号。打电报。
⒊ 做,造:打首饰。打家具。
⒋ 拨动:打算盘。
⒌ 揭,破,凿开:打破。打井。
⒍ 举,提起:打灯笼。打起精神。
⒎ 涂抹,印,画:打蜡。打戳子。
⒏ 写出,开出:打证明。
⒐ 捆,扎:打包裹。
⒑ 合,结合:打伙。打成一片。
⒒ 获取,购取:打水。打鱼。
⒓ 除去:打消。打杈。
⒔ 定出,计算:打算。打腹稿。
⒕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
⒖ 玩,玩耍:打球。
⒗ 截,停,减,退:打住。打价儿。
⒘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手势。
⒙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打交道。打短工。
⒚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打扫。打扰。
⒛ 自,从:打哪儿来?
打
⒈ 量词,指十二个:一打铅笔。
beat、hit、strike、spank、thrash、wipe、dozen
挨
形声:从扌、丁声
牙(yá)
牙
⒈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⒉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牙子。
⒊ 特指象牙:牙雕。
⒋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⒌ 姓。
tooth、tooth-like thing
象形
tooth, molars, teeth; serrated
祭(jì zhài)
祭
⒈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⒉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⒊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
⒈ 姓。
hol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offer sacrifice to、wield
会意:从、从示
sacrifice to, wo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