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塞住耳朵。
(二)、指声音充满耳朵。
(三)、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一)、塞住耳朵。
《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郑玄 笺:“充耳,塞耳也。言 卫 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清 钱谦益 《吴士熙授承德郎制》:“昔 有宋 青溪 盗发,比疆连壤,褎如充耳。”
(二)、指声音充满耳朵。
许地山 《七宝池上底乡思》:“你岂不闻这里有等等妙音充耳;岂不见这里有等等庄严宝相?”
(三)、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毛 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清 王夫之 《诗经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饰也。”
1. 塞住耳朵。2. 指声音充满耳朵。3. 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充耳造句1 只要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充耳不闻的丈夫才能有美满的婚姻。
2 他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 在最后的几天里,他一直对他自己国民的呼声充耳不闻,对人民对他和他统治的不满视而不见。
4 但是在美国国内大家都仿佛充耳不闻。
5 对上述呼吁,雅典方面充耳不闻。
6 你怎么能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充耳不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