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 tóng hāo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瘦果有棱。嫩茎和叶有特殊香气,是常见蔬菜。有的地区叫蓬蒿。,
(一)、即蓬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头状花序,花黄色或白色,瘦果有棱。嫩茎和叶有特殊香气,可作食用,并有祛痰作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茼蒿八九月下种,冬春採食肥茎。花、叶微似白蒿,其味辛甘,作蒿气,四月起薹,高二尺餘,开深黄色花,状如单瓣菊花,一花结子近百成毬。”

词语分字解释


  • (tóng)

    基本字义

    tóng(ㄊㄨㄥˊ)

    ⒈  〔茼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瘦果有棱,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亦称“蓬蒿”。

    统一码

    茼字UNICODE编码U+833C,10进制: 33596,UTF-32: 0000833C,UTF-8: E8 8C BC。

    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茼字收录于 现通表 。


  • (hāo)

    基本字义

    hāo(ㄏㄠ)

    ⒈  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如丝状,有特殊的气味,开黄绿色小花,可入药(亦称“青蒿”、“香蒿”):蒿莱(杂草,喻草野百姓)。

    ⒉  气蒸出的样子。

    ⒊  消耗。

    造字法

    形声:从艹、高省声

    English

    mugwort, artemisia; give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