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 tái xiǎn

藓(藓纲的植物的俗称),
(一)、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 南朝 齐 谢朓 《游山》诗:“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蘚。” 宋 苏轼 《用王巩韵赠其侄震》:“衡门老苔蘚,竹柏千兵屯。”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折证》:“仁风吹遍,閭巷絃歌满。官衙冷,一庭苔蘚。” 叶圣陶 《城中》:“河对岸就是城墙,古旧的城砖大部分都长着苔蘚。”

词语分字解释


  • (tái tāi)

    基本字义

    tái(ㄊㄞˊ)

    ⒈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苔。苔藓。苔原。

    其他字义

    tāi(ㄊㄞ)

    ⒈  〔舌苔〕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造字法

    形声:从艹、台声

    English

    moss, lichen


  • (xiǎn)

    基本字义

    藓(蘚)xiǎn(ㄒ一ㄢˇ)

    ⒈  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茎和叶都很小,绿色,有假根,常生在阴湿地方。

    造字法

    形声:从艹、鲜声

    English

    moss, 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