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碪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一)、亦作“碪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南朝 宋 鲍令晖 《题书后寄行人》诗:“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 唐 韦应物 《登楼寄王卿》诗:“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宋 苏轼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诗之二:“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元 商衟 《新水令》套曲:“愁闻砧杵敲,倦听宾鸿叫。”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词:“野宿近荒城,碪杵无声。”
砧杵zhēn chǔ,汉语词汇,亦作“碪杵”。指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砧(zhēn)
砧zhēn(ㄓㄣ)
⒈ 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砧板。砧子。
⒉ 形状和作用像砧子的:砧骨(听骨之一)。砧木。
anvil、hammering block
形声
anvil; flat stone; exe
杵(chǔ)
杵chǔ(ㄔㄨˇ)
⒈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杵臼。砧杵。杵臼交(旧称互相不嫌贫贱的朋友)。
⒉ 用长形的东西戳:杵了他一拳。
pestle
形声:从木、午声
pestle; baton used beat clo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