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潄嚙”。侵蚀;冲荡。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五龙 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湖口县 前受 大江,左当 彭蠡,波涛潄嚙,岸石峥嶸,舟不可近。”《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去岁被水漱啮,残缺过半,继復补修。”
漱(shù)
漱
⒈ 含水荡洗口腔:漱口。洗漱。盥漱(洗手或漱口)。
rinse
形声:从氵、声
gargle, rinse; wash, scour
齧(niè)
齧
⒈ 同“啮”。
⒉ 啃、咬。《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唐•杜甫 《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⒊ 侵蝕。《戰國策•魏策二》:“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戀水齧其墓。”宋•陸游 《秋日出遊戲作詩二首之二》:“薄雲韜日未成雨,野水齧沙爭赴溪。”
⒋ 缺口。《淮南子•人間》:“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必有齧。”
⒌ 姓。如唐堯時代有賢人齧缺。
bite, gnaw; wear down, er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