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雠 bù chóu

词语解释

(一)、亦作“不仇”。
(二)、不相等。
(三)、无征验;不实。
(四)、不售。

详细解释

(一)、亦作“不仇”。

1.不回答。《诗·大雅·抑》:“无言不讎,无德不报。” 朱熹 集传:“讎,答。”

(二)、不相等。

《新唐书·信安王李袆传》:“ 褘 功多,执政害之,赏不讎,为当时所恨。”

(三)、无征验;不实。

《汉书·郊祀志上》:“ 五利 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讎。” 颜师古 注:“讎,应当也。不讎,无验也。”《明史·宦官传二·陈奉》:“奸人訐奏,语多不讐。”

(四)、不售。

《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贾粥不讐,谋,念之哉!” 朱祐曾 校释:“讐、售古今字。” 汉 贾谊 《新书·春秋》:“酤家不讎其酒,屠者罢列而归。”

百度百科释义

不雠,拼音bù chóu,注音 ㄅㄨˋ ㄔㄡˊ,释义为不回答。

词语分字解释


  • (bù fǒu)

    基本字义

    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 (chóu)

    基本字义

    雠(讎)chóu(ㄔㄡˊ)

    ⒈  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⒉  同“仇1”。

    ⒊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⒋  售,给价。

    ⒌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⒍  古同“酬”,酬酢。

    English

    enemy, rival, oppo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