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吞毡毛充饥。常用以比喻坚贞不屈。典出《汉书·苏武传》。
(一)、咬吞毡毛充饥。常用以比喻坚贞不屈。典出《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韵郑介夫》之一:“相与啮毡持 汉 节,何妨振履出商音。”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之三:“漱石先生难可意,啮毡校尉久无朋。”参见“ 啮雪 ”。
啮毡,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建·(子)苏武〉。苏武被匈奴俘虏后,咬吞毡毛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后遂以“啮毡”比喻坚贞不屈。
啮(niè)
啮(嚙)niè(ㄋ一ㄝˋ)
⒈ 咬:啮齿动物。虫咬鼠啮。啮合(a.牙齿咬紧;b.像牙齿那样咬紧,如“齿轮啮啮得很好”)。
gnaw
会意:从口、从齿
bite, gnaw
毡(zhān)
毡(氊)zhān(ㄓㄢ)
⒈ 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毡子。毡帽。毡靴。毡包(a.毡制的圆顶篷帐;b.毡制的包儿)。毡裘。
felt
形声:从毛、占声
felt; rug, car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