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傩之礼。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清 昭槤《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又於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儺礼之意,谓之《喜起舞》。”欧阳予倩《唐代舞蹈》第二章第六节:“行傩礼时,要选五百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穿上红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一)、大傩之礼。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又於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儺礼之意,谓之《喜起舞》。” 欧阳予倩 《唐代舞蹈》第二章第六节:“行傩礼时,要选五百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穿上红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傩礼,拼音nuó lǐ,意思是大傩之礼。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
傩(nuó)
傩(儺)
⒈ 行走姿态柔美:“佩玉之傩”。
⒉ 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傩舞。傩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演员戴木面具,多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动作表现请神驱邪、祈福及简单的战斗故事)。傩神(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灵)。
形声:从亻、难声
rich
礼(lǐ)
礼(禮)
⒈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
)礼。典礼。⒉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
)。礼治。克己复礼。⒊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
⒋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
⒌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⒍ 姓。
ceremony、courtesy、gift、manners
形声
social custom; manners; courte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