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脩 lóng xiū

词语解释

亦作“龙修”。草名。即龙须草。《山海经·中山经》:“贾超之山 ……其中多龙脩。”郭璞 注:“龙须也,似莞而细,生山石穴中,茎倒垂,可以为席。”郝懿行 笺疏:“龙修、龙须声转耳。《广雅》云:‘龙木,龙修也。’《述异记》云:‘周穆王 东海 岛中养八骏处,有草名龙芻,龙芻,亦龙须也。须、芻声相近。’”参见“龙鬚草”。

词语分字解释


  • (lóng)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⒈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⒉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⒊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⒋  姓。

    汉英互译

    dragon、imperial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dragon; symbolic of emperor


  • (xiū)

    基本字义

    xiū(ㄒ一ㄡ)

    ⒈  同“修”。

    ⒉  干肉:“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

    ⒊  旧时指教学的酬金:束脩。脩金。

    ⒋  干枯。

    English

    dried meat (used as teachers payment in ancient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