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如借公为功,借果为敢,借崇为终。
(一)、训诂术语。指古书中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来代替本字的字。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咸林”:“案‘咸’当作‘或’。‘或’者,‘棫’之借字也。古音‘或’如‘棫’,故‘棫’通作‘或’。”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庄子谢施说》:“‘斜’者,‘衺’之同音借字。”
(二)、指本无其字的假借。
章炳麟 《文学说例》:“本无兄弟昆弟之名,故亦不製其字。及其立名借字,则社会已开,必在 虞 夏 以后也。”
(三)、借据。
李广田 《水的裁判》:“ 大山 还是不承认有这笔债,还是那老话,说是既没有借字,又没有帐本,他老子都已烂得只剩白骨头了,还偿什么债!”
我国民间音乐术语,北方鼓吹乐常用的移宫变调手法之一。借字即在五声音阶旋律基础上,演奏中有规律的变换原旋律某些音高,而到达移宫的目的。如将原旋律中的"宫"音变换为"变宫"音,形成上五度移宫,称"压上"(即"变宫为角");将原旋律中的"角"音变换为"清角音",形成下五度移宫,称"单借"(即"以凡代宫")等等。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借字造句1、弄清这些俗体字、假借字及避讳字,对敦煌写本相书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2、这是范成大和友人讨论一些事情的信,也在信中向友人借字帖来欣赏。
3、“您”字未推广开使用时,有的人就音借字,取与口语同音的“恁”(《集韵》平声二十一侵,尼心切)字,做口语的“您”用于书面语言中。
4、不用多讲就凭这个借字,就不应该。
5、陈富特意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