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亦称“介子推”。春秋 晋 人。从 晋 公子 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 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 绵山 而终。《庄子·盗跖》:“介子推 至忠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 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明 胡侍《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名 光。”明 张萱《疑耀》卷二:“介之推、烛之武,介 与 烛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亦省称“介推”。汉 王符《潜夫论·遏利》:“白驹、介推 遯逃於山谷。”唐 李涉《长安闷作》诗:“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 介推 名。”郁达夫《初秋杂感》诗之二:“介推 辞禄人争说,韩信 称王事岂真?”
(二)、春秋 时人。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介推》:“《说苑》,介子推 十五为 荆 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
(一)、亦称“ 介子推 ”。
春秋 晋 人。从 晋 公子 重耳 ( 文公 )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 文公 还国为君,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 绵山 而终。《庄子·盗跖》:“ 介子推 至忠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明 胡侍 《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 ,名 光 。”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介之推 、 烛之武 , 介 与 烛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亦省称“ 介推 ”。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 白驹 、 介推 遯逃於山谷。” 唐 李涉 《长安闷作》诗:“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 介推 名。”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 介推 辞禄人争说, 韩信 称王事岂真?”
(二)、 春秋 时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介推》:“《说苑》, 介子推 十五为 荆 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
Jie Zhitui (7th century BC), legendary selfless subject of Duke Wen of Jin 晋文公, in whose honor the Qingming festival 清明 (Pure brightness or tomb-sweeping festival) is said to have been initiated
介(jiè)
介
⒈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
⒉ 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⒊ 放在心里:介意。介怀。
⒋ 耿直:耿介。
⒌ 甲:介胄。介壳。
⒍ 个(用于人):一介书生。
⒎ 大:介圭(大玉)。
⒏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饮酒介。
⒐ 助:介寿。
⒑ 姓。
⒒ 古同“芥”,芥菜。
interpose、mind、shell、take seriously、upright
象形
forerunner, herald, harbinger; to lie between; sea shell; to wear armor
之(zhī)
之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推(tuī)
推
⒈ 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推车。推搡。推拿。推倒。推敲。顺水推舟。
⒉ 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推头。推土。
⒊ 使事情开展:推广。推行(
)。推动。推销。⒋ 进一步想,由已知之点想到其它:推及。推究。推导。推论。推测。推事。
⒌ 往后挪动(时间上):推延。推移。
⒍ 辞让,脱卸:推让。推却。推委。推辞。
⒎ 举荐,指出某人优点:推许。推重(
)。推举。推崇。⒏ 让出,献出:推恩。推心置腹。
bunt、choose、deduce、hustle、push、shove、trundle
拉
形声:左形右声
push, expel; push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