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儒 bā rú

词语解释

相传 孔子 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

详细解释

(一)、相传 孔子 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

《韩非子·显学》:“自 孔子 之死也,有 子张 之儒,有 子思 之儒,有 颜氏 之儒,有 孟氏 之儒,有 漆雕氏 之儒,有 仲良氏 之儒,有 孙氏 之儒,有 乐正氏 之儒。”《北史·文苑传序》:“逮乎两 周 道丧,七十义乖。 淹中 、 稷下 ,八儒、三墨之异, 漆园 、 黍穀 ,名、法、兵、农之别,虽雅誥奥义,或未尽善,考其遗跡,亦贤达之流乎。”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棘寺游三礼,蓬山簉八儒。”

百度百科释义

八儒,拼音bā rú,出自《韩非子·显学》。

词语分字解释


  • (bā)

    基本字义

    bā(ㄅㄚ)

    ⒈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汉英互译

    eigh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eight; all around, all sides


  • (rú)

    基本字义

    rú(ㄖㄨˊ)

    ⒈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⒉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⒊  古同“懦”,懦弱。

    造字法

    形声:从亻、需声

    English

    Confuci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