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首页

病入膏肓


  • 成语名称:(bìng)入膏肓(bingrugaohuang)
  • 结构形式:ABCD式成语
  • 组成汉字:(bìng)
  • 成语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bìng)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 成语示例:吾观刘琦过于酒色,(bìng)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 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
  •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 读音正音:肓,不能读作“mánɡ”。
  • 成语易错:肓,不能写作“盲”。
  • 成语辨析:(bìng)入膏肓和“不可救(yào)”;都形容(bìng)势严重;无法医治。但(bìng)入膏肓偏重在“(bìng)”;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yào)”偏重在“救”、“(yào)”;比喻毛(bìng)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bìng)入膏肓广。
  •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yào)不至焉,不可为也。”
  •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 百度百科:(bìng)入膏肓 ,汉语成语。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释义:形容(bìng)情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bìng)入膏肓”常误写为“(bìng)入膏盲”,应注意。】
  • 成语造句:吾观刘琦过于酒色,(bìng)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 英语翻译:lit. the disease has attacked the vitals (idiom); fig. beyond cure; the situation is hopeless
  • 故事典故: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bìng),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yào),都奈何我们不得。”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bìng)。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bìng)已没办法治了。疾(bìng)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
  •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
  •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bìng)除

病入膏肓接龙

    无法找到符合条件的成语

成语首拼